这涉及官员的政绩观问题。过去我们一些干部忙着抓大项目、把GDP搞上去,而对于医改这些要花大钱的民生项目,就不太积极。现在中央高度器重医改工作,情况已经有所转变。最近关于“神木模式”的讨论比较热,我去过神木,它是百强县,财力较足,人均400元补贴群众医疗。如果我们的百强县都这么做,更多的群众就能得到实惠。
刚才,雷于蓝副省长告诉我,广东有个地市领导干部说,我这条路不修,下一任还可以去修;但这个医院不盖不行,百姓等着看病啊。当然,路也是可以修的,但能否把有限财力优先投到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确实考验干部的认识程度和执政才能。
医改不能一挥而就,社会要有合理期望值
南方日报:您多次强调,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能否通俗地告诉老百姓,新医改3年下来,能解决什么问题?
张茅:确实,医改是一个世界难题,美国经济那么发达还在搞医改。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医改不能一挥而就,社会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本届政府这3年医改,能做什么呢?首先,新农合人均补贴从目前的120元要进步到300元,这样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就能大幅进步。而且,针对儿童先本性心脏病、白血病这两种大病,今年已经和民政部联合启动救助试点。
其次,基础药物制度3年内笼罩全国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让群众用上安全、有效、便宜的药物,下降看病累赘。
第三,公共卫生9大项目都在实行,农村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3年给100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
公立医院改革还需摸索,但方向是明白的,就是要体现公益性,遏制医院的趋利性。我们要刹住公立医院的贷款、负债行动。现在医院攀比买设备、盖大楼,不惜贷款借钱,最后还是转嫁到患者身上。深圳市政府出资建设医院,现在公立医院无一贷款负债,确实很难得,体现了政府义务。(陈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