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快马加鞭地到广州、东莞、深圳,对多家大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展开密集调研,展现务实、开明的作风。
上任首次访粤,正逢新医改良入攻坚之年,他对广东诸多创举赞美有加,也寄予厚望。在去机场的路上,张茅一脸微笑,接收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深圳人大为中医药立法,是好的摸索
南方日报:这是您上任后首次来粤调研,对广东的医改工作有何评价?
张茅:我有几年没来广东了,这次发明广东变更很大,开了眼界。广东的医改摸索,起好步、开好局,发明了不少好经验。
我这次印象比较深的是,深圳的社区卫生中心履行“政府主导、院办院管”,由大医院来办辖区内的几家社区卫生中心,履行一体化管理,专家定期下社区,解决了社区没人才的问题,进步群众信任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分流大医院的病人。这个摸索很好,值得推广。
广东的中医药强省建设也成效明显。广东省中医院吸引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传授绝活,医院开展的针灸推拿等特点疗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深圳市人大还专门为中医药立了法。如何施展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广东做了很好的摸索。
另外,广东发动社会力量办医,东莞、深圳民营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量的30%左右,形成多元办医格式,方便群众看病。
抗生素滥用是个大问题
南方日报: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难点,很多医院院长担心,药品加成政策一旦取消,医院很难保持。但这次您重复强调,要施展医务人员在医改中的主力军作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稳妥推动,能否说是给他们派了定心丸?
张茅: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医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就是政府和群众热,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冷,担心他们利益受损。其实,医务人员不是消极地“被医改”,而是医改的主力军,要积极投身医改。不施展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改不可能成功。
南方日报:最近各地陆续爆出“天价药”、“暴利药”问题,有什么措施遏制药价虚高?
张茅:药价问题很复杂。目前看来,我们的药品集中招标还没能切实下降虚高药价,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的小药厂太多太散,我认为,招标措施应进一步完善,量价挂钩,保障质量安全、下降价格。
过去对药品价格说的较多,但药品德量不能疏忽。安全是重要问题。我在西部一些村卫生室看到,一些药物便宜得太离谱,就让他们送去检验一下,到底有多少有效成分?
抗生素滥用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基层医院、大医院动不动就给群众挂水、打点滴,被称作“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盐水)。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造成严重的耐药性,会成为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健康的大问题,必须器重加以解决。我们要大力推广安全合适的基础药物,转变医院趋利性,遏制抗生素滥用问题。
医改投入考验处所官员政绩观
南方日报:新医改计划中提到,医药价格改革要降药价、提劳务。但不少群众担心,一头降一头升,最终看病累赘还是重。
张茅:现在的医药价格有些扭曲,药价虚高,但医疗劳务价格偏低。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起码要读5年大学,3年临床培训,从事的又是高知识、高风险的行业,但现在我在调研的医院看到,挂号费比较低,一个护士护理费一天才7元,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而且这种扭曲的价格系统,容易引诱医生靠开药、开化验单挣钱,而不是靠医疗技巧和服务。
南方日报:中央提出3年新增8500亿元投入医改。但有人担心,中央的钱是下去了,但处所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县市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张茅:有些处所财政确有艰苦,但也存在思想认识的问题。今年我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加30.8%。要把蛋糕切好,更多的资金要用于民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