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合适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辨认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法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这里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标异常、性行动手段方法异常、性欲异常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是性爱的中心偏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异性个体的一类性变态。其异常的性对象可涉及社会所禁止的异性个体或不合理的人(包含自己),也可涉及动物或其他事物。一般此类性变态是指在有正常异性个体存在或可能获得的前提下呈现的,境遇性的类似情况不属性变态。
同性恋指在举动中或幻想中,爱好与同性个体产生性关系的嗜好,通常以同性个体作为性恋和性欲满足的对象,而对异性却反感厌恶,但满意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些因缺乏与异性接触机会或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暂时转向同性恋的,多是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者以抚弄阴部、乳房刺激、身材接触、口淫、相互手淫为常见方法,肛门交媾(鸡奸)较少见。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转变扮演角色,如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蒙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
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固执的,甚至毕生较难转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女性被动型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性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但有少数例外),由于年纪不断增加,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保持性伙伴关系艰苦日增。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代取得相近年纪性伙伴更加艰苦,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单、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
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激素失调、体格特点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必定关系。就同性恋形成的心理特点而言,重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对性欲的敌视,其后发展为对性欲、特别是对异性恋的否定;二是自尊心和自负心很低,未成熟的感到根深蒂固;三是对同性恋性满足的逼迫性不断加强。
同性恋者在其早期的生活环境中,较其他人受到更多反性欲行动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与异性成员间任何私下的、直接的个人接洽,使孩子意识到非性爱的接近可能引起性爱的密切。因而,对接触异性有厌恶感,以致完整避免这种接触,在异性成员面前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与同性的来往则无异议,甚至赞成。父母对自己异性的敌意和猜忌态度也会禁止子女接近异性而使之转向同性。
具有反性欲心理的少男少女,由于心理和身材条件的影响,在其后的成长中如果屡遭挫折,特别是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的人,最终导致自尊心和自负心缺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沮丧及未成熟的情感和观念笼罩心头。
真性同性恋者自认为同性恋行动难以改正,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对异性恋关系有不可抗拒的胆怯。种种原因使同性恋者逼迫自己持续从事同性恋运动。 — 性心理障碍
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我国历代都有同性恋行动。就近代来讲,同性恋也没断绝,但泛滥程度和迫害性较远西方国家为低。近些年国内同性恋有活泼的迹象,参与者多为男性,各行业各年纪都有。他们在公共场合游荡,寻觅同道者。曾有报告7例男性梅毒患者是同性恋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