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短短两年,中国的全民医保就完成了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全部过程,到去年年底,全国有超过12亿人获得了基础医疗保障。然而,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全民医保快速推动也挑衅着现有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昨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说:“医疗保障制度已进入‘深水区’,可三医还未能真正实现配套联动,许多改革积极效应被‘消蚀’、‘打了折扣’。”
大众对进步保障程度有了新等待
由于快速进入了全民医保时代,社会心理产生了变更。在心理变更和福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已不满足于“有保障”,而是期望有一个较高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平的保障。这种需求的变更对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严格挑衅。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系统俗称“三加一”,即分为城镇职工基础医保、城镇居民基础医保、农村新农合加城乡医疗救助。在全国各个处所,三种医保的保障程度存在不小的差别,于是重复参保的现象就呈现了。
“根据我们调查,重复参保率在10%左右。以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0亿盘算,10%是1个亿。一个人补贴120元,就是1200亿元的财政资金等于打了水漂,造成极大的浪费。”王东进说。
除了重复参保外,信息网络建设也呈现重复,因为每一种医保都有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三种医保就有了三套系统,并同时笼罩城乡。据懂得,一个中等城市建设一套医保信息网络就需要花费6000万元到8000万元。
此外,不同的医保还配置了自己的人员队伍,人员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说:“城市医疗保险的管理是由一个部门管,农村由另外一个部门管。社会医疗救助,又是一个部门,所以体制导致我们制度之间不能相互连接,地区间差距比较大。”
医保正面临着为难:如果不将三种医保加以整合、统一,就会受到公平性的质疑,而如果要整合、统一,现实的经济发展程度又不容许。“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不能脱离或超出经济发展程度而独立存在。”王东进说,目前不能不切实际地“吊高胃口”,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造成无序的危险。
医保基金成了政府补偿资金
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说:“全民医保来得非常快,以至于我们筹备不足。”
现在最为为难的是,基础药品药物目录的推行。此前卫生部官员曾坦言,2010年底实现基础药物制度60%地区的笼罩目标,任务很艰巨。王东进昨天则表现,很多处所甚至连笼罩率的一半——30%都没有达到。
胡大洋介绍,由于政府补偿难以到位,江苏省推行基础药物目录非常艰苦。根据基础药物目录制度,凡是列入目录中的基础药物都将实行零差率销售政策,以转变“以药养医”的现状。遗憾的是,零差率实行后,很多政府的补偿机制并不到位,其缺额部分竟然请求医疗保险基金补偿。
“医保基金是参保大众的‘保命钱’、‘救命钱’,只能用于购置基础医疗服务,如果采用直补,就违背了支付制度与运行机制。”王东进说。
基于此,专家认为,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仅靠取消药品加成一剂“处方”是难以根治的。而是应当从公立医院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真下工夫,保持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