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重庆女子黄沁因经济艰苦,在重庆某医院签下按揭协议,先做手术,欠款3000元,每月只需还50元。看病“分期付款”这一话题,因这一事件再次引发热议。(7月15日《长江商报》)
应当承认,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下严格的社会现实。不少家庭因病致贫,高得离谱的医疗费往往会将患者拦在医院大门之外,加之农村少数人诊疗意识不强,或受经济所迫,时常是“小病拖、大病挨、快逝世才往医院抬”,而病人到了医院,没钱便“停药停医”、把患者“晾”在手术台上的事也不时见诸报端。在这种情境下,“按揭看病”就体现出人性化,这种尝试无疑是一种创新和进步。
以前,对经济艰苦的患者,更多地靠医院自觉减免费用或者政府强迫干涉,才使得病人看病不致呈现为难。但对患者的费用履行缓交或者减免之后,又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如果病人恶意逃款,还容易让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累赘。 而“按揭看病”虽然最终仍要患者自己掏钱,但由于是分月返还,分摊到每个月的费用并不高,等于给了患者以喘息的机会和生的盼望,在为病人着想的同时,也是医院的自我减负和救赎。如此既能让患者受益,又能减轻医院和社会累赘,比起单纯强调救逝世扶伤和无条件救治,更容易让患者和医院接收。
但是,这一模式如果操作不细,也会呈现呆账坏账。这就需要医院寻求法律、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支撑和保障,在制定具体实行措施时尽可能完备详细。在此过程中,政府最好能施以援手,适当分担医院压力,体现社会义务。否则,由于缺乏有效抓手和制约措施,患者如果不能按照协议如期还上欠款,而政府又不能出面化解,医院同样要面临沉重累赘。
由此看来,“按揭看病”不过是缓“病”之计,只能解决少数贫困患者的现实之忧。而要想从基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改良群众的经济状态,进步群众的支付才能,下降药品和诊疗价格,让患者能够看得起病。在此基础上,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救助机制,让那些看不起病的人能够体面地看病。 □叶传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