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唐山大地震》正在热播,影片中的一段情景让人记忆深入:震后的废墟上,一块水泥板重重地将姐弟俩同时压住,然而,救济人员只能撬开一头,救出一个,舍弃另一个,否则两个都活不成。一头是姐姐,一头是弟弟,最终他们的母亲做出决定,“救弟弟”。
危急关头的被迫选择实属无奈。而如今,却有很多妈妈为了要个男孩竟然将正在孕育的“姐姐”抹杀在胎腹中。据媒体报道,我国因选择性生育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目前19岁以下年纪段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少了2000余万。而在我省,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也已大范畴存在。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基层成性别比失衡“重灾区”
平均每年男孩出生数量比女孩多万人
记者从省人口和打算生育委员会懂得到,按照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标准,平均每100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一般在103至107之间。然而,近十年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在108高低徘徊。去年,全省市区人口总出生比为接近109,而在延寿、方正、肇源等7个县(市)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已超过120,远远偏离正常范畴的上限值。
“打算生育履行了几十年,我们一直呼吁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部分农民在生育观上依然重男轻女,不生儿子不罢休。”省人口和打算生育委员会宣教处处长曲秀琴举例说:“2008年,我们下地市调研途经明水县时,听说一名37岁的孕妇刚刚做完引产手术,正在医院实行抢救。深入懂得后得知,这名孕妇已有两个女儿,曾经做过绝育手术,为了要个男孩,她冒着年纪偏大且恢复受孕功效后成功怀孕机率只有30%的风险,请求医生为她做了输卵管吻合术,后来,怀孕四个月时发明是女孩,她偷偷把孩子引掉了,造成大出血,一直昏迷不醒。”
曲秀琴告诉记者,一个地区的出生性别比越高,表明这个地区选择性流产掉女胎的程度越严重,也表明这个地区重男轻女的程度越严重,我省基层地区已成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灾区”,平均每年男孩的出生数量要比女孩多1万人左右,如果不加以器重,势必造成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导致部分年纪组,乃至全部人口的性别比失衡,经过若干年到一代人的时间,可以直接预感男性独居者增多,婚姻竞争加剧,影响社会稳固。
养老保障系统亟待完善
“养儿防老”生育观衍生“男孩偏好”
调查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场域在农村。黑土地上的人们对土地的生存依附无形中造成了强烈的“男孩偏好”生育文化。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超声科的候诊大厅里,记者遇到正在等候做胎儿筛查的肇东市孕妇张淑兰,记者与她闲聊时问起想要男孩还是女孩?“真想要儿子!儿子长大了又能撑家又能顶门立柱,跟儿子在一起感到好啊!”张淑兰抚摸着自己三个多月的“宝宝”充满等待地说,“干农活,有男人才行,生了女孩,以后嫁人了,老了谁来管我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超声科主任董晓秋对记者说,“他们的心情是可以懂得的,尤其是那些农村家庭,家务活重,男孩才干扛得起来,无论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如果没有男性劳动力,生活就会产生艰苦。”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爱丽认为,目前全社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与生产方法的现实需要,影响着人们在生育时过度器重性别。她说,“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依附养儿去防老,宽大农村地区,没有男孩的家庭在进入老龄后将面临无人供养的困境。”
综合治理恢复人口“生态”均衡
七个县(区)为“关爱女孩举动”试点
“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必须应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措施。”王爱丽针对如何有效治理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强化舆论宣传,加快建立男女平等的文明婚育观念,其次要增进性别比平衡的法律法规立法,严禁利用B超等医学手段进行非医学性别鉴定,加大执法和处分力度,同时建立社会保障及利益导向制度,逐渐减少家庭对子女的依附程度,给予农村打算生育女儿户嘉奖和补偿,鼓励男到女家落户,从基本上解决男性偏好问题,并不断完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利的政策,进步妇女社会、经济地位,依法追究溺弃女婴行动的刑事义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