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系列报道之九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已成为药品市场的最大花费人群。据统计,老年人花费的处方药品占23%—40%,非处方药品占40%—50%。但老年人用药的安全问题也应引起器重。
有文献报道,超过60岁的老年人因为药物治疗而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一般成人的2.5倍。专家指出,由于老年人用药和成年人有所不同,在剂量和用法上都应加以注意。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接触到药物,随着年纪的增加,这种接触几率也越来越大。药物一般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老年人生理机能不断退化,完整不同于年轻人,然而却没有完整针对性的老年型药物。
目前老年人在服用药物时,还是按照成人这个含混概念用药。从这个角度讲,老年人用药是有别于年轻人的。那么老年人服药有什么特点?会呈现一些什么样的误区?
混杂用药很危险
王大爷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每次要服用多种药物。最近老人总是感到头昏,而且频频跌倒,检查后发明正是由于这些药物的联合副作用,才引开端昏。这样的老年患者在临床上很多见,大多是3种疾病以上的心脑疾病患者,且多是在稳固期作为预防保健服用的。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同介绍说,导致重复用药的原因还有很多,所表现出的重要问题一是患者有多种疾病,临床症状多,病因复杂,加之求治心切,常先后在多家医院或不同科室就诊,呈现处方药物雷同或类似,而患者又不懂,成果就会重复用药;二是目前治疗常见病的合成药物不少,其中治同一种或同一类疾病的合成药中的重要成分大同小异,但药名不同,患者自行购药,几种同买,买回后又不仔细读药品阐明书,成果将几种药名不同但成分相近的药物同服,也是重复用药的突呈现象。
药物是一柄“双刃剑”,几乎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医生在应用药物时对其剂量、疗程都是有严格标准的。医师是针对患者的病情设计治疗计划,所以每位患者所应用的药物也不完整雷同。
重复用药最大的迫害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因此,应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和医师或药师充分沟通,在医生领导下并保持少而精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用药所带来的迫害。
老人用药应“岁加量减”
我们经常在药品阐明书上看到“小儿酌减”字样,但许多人却不懂得“酌减”的规矩同样实用于老人。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儿童专用药,用药量可按年纪和体重盘算,但却很少能找到‘老年人专用药’。”张亚同说明说,老年人各器官功效逐渐衰退,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别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药物利用时,要从最小剂量开端,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把持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剂量,比较合适自己的剂量。
大部分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与青壮年人几乎没有差别,这很容易出问题。就算是治疗最简略的感冒,一个30岁、体重75公斤的成年男子和一个70多岁、体重只有45公斤的老先生,其服药剂量如果无差别,显然是极不科学的。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药量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用药剂量。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给予成人量的1/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