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以什么方针、通过什么路径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之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办大事,甚至省下钱办大事,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能否成功、体制机制和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要害所在。
上海市闵行区推动药品现代流通过程,其核心是应用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和技巧,改革医疗机构传统的药品流通方法。目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医院药品的“零库存”,通过建立药品现代流通系统在医院发掘出“第三利润源”,实现了医疗机构、供给商、物流服务商、患者和医生的“共赢”和“多赢”,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公立医院改革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打开了公立医院改革的 “逝世结”。
靠现代流通中商流、物流等流程再造,将医院药品流通中药品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让渡给药品供给商和物流服务商,从而在经济上彻底实现了“医药离开”,突破了“医疗机构不可能实现医药离开”的理念。
靠现代流通中物流流程再造产生的“第三利润源”,在国家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医疗机构和医生收入持续增加,或可突破“进行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必须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的理念。
靠现代流通中信息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和合理用药,在下降了患者费用的同时,进步了医疗服务程度,突破了“只有药价下降才干解决看病贵问题”的理念。
靠现代流通中资金流通流程再造,缩短了对药品供给企业的回款时间,并从源头上遏制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突破了“不可能解决医疗机构拖欠生产企业和供给商款项”的理念。
医疗机构医生收入增加建立在患者支出减少的基础上,只有信息透明公开可查询可追溯,医生才干真正有压力,才干由于制度的束缚逐步使自己成为病人的代理者,代理患者选择药品、选择医疗服务。过去医疗机构和供给商的关系是博弈,因此非常紧张,和患者的关系更是博弈,医患抵触也更为紧张。这种博弈就在于没有一种束缚手段或技巧,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诉求不一致的问题。这种“不对称”下的隐性交易、利益驱动使医生转变了和患者基础的正常代理关系。在推动药品现代流通的过程,特别是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就是主动切断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建立与患者代理关系的过程。
医疗机构摸索医和药的分别,是一项触动深层次利益关系的改革,这就使医和患之间逐步成为新的利益共同体,即只有患者减少支出并进步健康程度,医生才干稳步实现多服务多收入、供给优质服务才干获得优质服务的增值收入。
公立医疗机构如果把目标集中在向财政要钱、向倾销药品要效益上,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要害在于能否花钱买来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在于国家的投资能否有效、能否获得“乘数效应”。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重中之重,就是调剂各方利益关系,打开了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逝世结”,实现各方的共赢和多赢。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 陈文玲 本报记者 王君平收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