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涉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我国普通人群和非精力科医务人员精力卫生知识知晓率低,不少患有精力障碍和心理行动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比如儿童抽动症是精力科的常见疾病,但在一些医院却常被诊断为耳鼻喉科疾病,误诊率高达70%至80%。
链接
教会孩子六项“生活技巧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控制生活技巧。这里所谓的“生活技巧”不是指洗衣、做饭、收拾内务等“生存”才能,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才能。具体可表述为以下几种:
1、懂得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才能 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不明了自己的优点和短处,有的孩子更只是看到自己的毛病,产生自卑心理。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发扬优点,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来往才能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看法,应用适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换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巧是人际来往的重要环节。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
3、认识情感,学会缓解压力的才能 儿童青少年在遇到艰苦时因不会调剂、把持情感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感压抑是精力疾病的基础。因此,要教导他们学会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
4、懂得支撑他人,培养换位思考才能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些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懂得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请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才能 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抵触和冲突。不知道从什么处所着手解决问题,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因此,应当教导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才能、应对技巧和方法。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才能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抵触,轻者闹看法,重者就会一时激动骂人、打人、讽刺嘲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才能,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础请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