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近日曝光餐具消毒黑作坊的肮脏让人不忍目睹,正规的餐具消毒企业又如何?本埠媒体昨日披露,广州番禺区检查12家正规餐具消毒企业,竟然没有一家合格。其问题包含去残渣、浸泡、机洗设置在同一区域,清洗消毒间与厕所混在一起,地上污水四溢,消毒餐具包装间苍蝇飞舞,工人裸手分拣消毒筷,等等。
干净消毒企业本身都不干净,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愕然的黑色风趣。从今以后,还有没有人愿意多掏一元钱而用并非想象中的干净餐具不得而知,但完整可以信任,番禺区餐具消毒企业的乱象不过是该行业的一个缩影。有政府职能部门人士分析,该行业的问题根源重要在于准入门槛设置太低,注册资本没有特别限制,有了卫生允许证,工商部门就给注册发证。一个事实是,餐具消毒企业投入至少要百万元才干像点样,而不少“正规企业”注册资本却只有区区的三四万元。显而易见,所谓的“正规”餐具消毒企业,不过是“证照齐全”罢了,其硬件事实上漏洞百出。仅此,呈现“干净企业不干净”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追根溯源,仅是“准入门槛低”一项仍难以概括餐具消毒行业的全部病根。将被公之于众的问题推给制度设置可能存在的缺点,是政府职能部门最乐于应用的伎俩,也最利于敷衍舆论的质疑、推辞失职之过而博得全身而退。道理很简略,餐具消毒企业的门槛高低是一回事,监管是另外一回事。要说政府部门丝毫没有管理,似乎有点冤枉。问题是,所谓的管理,除了发证,接下来的管理往往只是证照年审,而年审也只是盖印、收钱“两下子”了事,对企业作业现场卫生状态如何不闻不问。如此“管理”,何用之有?
据称,如果根据今年5月卫生部颁布的餐具消毒企业条件标准去衡量,目前具有从事餐具消毒“合法资格”的很多厂家都不达标,而它们还在“合法”地存在。这些消毒餐具经过人工封装流向市场,给大众饮食带来的隐患不问可知。不可否定,餐具消毒企业罔顾大众饮食安全,是社会义务的缺失。而且,事实证明,在利润最大化受到顶礼膜拜的现实生态之下,靠企业自身主动坚守起码的社会良知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义务有相当的局限,必须依附政府职能部门的严格监管。
监管的缺失,是违法违规企业存在的肥沃土壤。“正规”餐具消毒企业带“毒”生产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牛日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