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景区“用足”“用活”政策其实早已有先例。2008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曾发布过“一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禁令。可去年禁令刚一到期,包含四川乐山、北京妙峰山、潭柘寺以及天津八仙山等国内多个景区就纷纷发布涨价,有的涨幅达到70%。据懂得,为了规范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工作,国家发改委曾先后4次发出通知,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然而,“限涨令”并不奏效,景区始终走在“涨价”路上。
“产业经济”更靠谱
面对此番景区门票价格竞相跟风上涨的热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多数景区还在走“门票经济”的老路,而这种单纯依附卖门票来筹措保护资金和发展旅游的方法,已不是当远景区发展科学之道,“门票经济”无法承载景区发展的重任。
在山东旅游公司总经理常德军看来,每隔几年涨价一次的“三孔”景区,已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三孔"是山东省最早招待入境游客的景区。但改革开放30年来,曲阜这座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占GDP多大比例?有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没钱——进步票价——下降吸引力——形不成产业链——持续进步票价,导致恶性循环。”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认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初级阶段上升到了高速发展期,浮现出产业转型、升级、融合三大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一些景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仍囿于“圈景”式开发模式,单纯把旅游资源围起来以收取门票。“门票”在无形中成了景区经营与管理者的“铁饭碗”,要么在景区内增加收门票的点,要么就借现在的门票“涨价风”涨价,实际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赵明向记者分析,由于市场开发不足或雷同,带有人文色彩的景区旅游收益增加相对缓慢、资金压力不断加剧,调剂门票价格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但靠门票涨价来增加旅游收入,其实是一种短视行动,发展旅游应当算大账。杭州去掉西湖围墙,门票少收了一两个亿,但全市旅游产业7年增加6倍。世界旅游强国也大都履行低票价战略,以此集合人气,带动旅游及相干产业发展。记者 蔡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