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寻求意境,当意象饱满的时候,意境美自然凸现。清代文学批评家叶夔就强调过“舒写胸臆”与“施展景物”有机联合,便是对意象重要性的分析。其实,器重意象的构筑也可以应用到文字的创作里。诸如在散文小说的创作中,采用意象组合的白描,烘托等写作伎俩,一点点地描写着意象,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意境特点,从而更好的渲染出情感的基调,这有些类似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
同样,我们再以齐白石老人的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国画为赏析的例子来阐明下,怎样拆分意境,怎样抓住意象品味美。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的画面布局很简略,我们罗列出的意象有:泉水,石头,蝌蚪。就是这些简略的意象,泉水是由上而下流的,石头却挡在水间,蝌蚪在逆流而上。画面的布局让我们想象到,既然蝌蚪在水间溯游,那么青蛙确定就在附近,在石头的背面么?在感受蛙之声时,我们也感受得到白石老人空灵敞放的心情?在纸间回响。
诗词也好,书画也好,中国传统文艺里,这些有关意境美的审美方法都是相通的。甚至在有些时代,如果文人寻求的境界稍高尚些,他们便可直接也将自己意境化了。比如宋代的诗人林逋就是一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老一生,唯爱梅鹤。因此有“梅妻鹤子”一说,能够发明出那样意境的人,他本身就是一种意境,像他自己写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傍晚。”诗。林逋把自己都当作那群山怀抱里的意象了,他还有他的诗词都是美的。
所以,品味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实际上就是在品味各种意象组合的美,对品味者个人主观的心灵融合,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思维要提出高请求了,就像我们观赏大自然里的一些风景名胜,就像我们读到的一些书画文章,我们之所以品出了有差别的美,我们自身的意象思维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无语言的意象思维带给我们美!
“审美才能”是另外一个词语,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至少,我们应当知道,对美的观赏,寻求,在探寻意境美的时候,它需要我们各自丰富的意象思维去诠释那些意象。
当然,在读出意境美之前,我们还是可以一步步地寻找,解析出那些我们可以看到的表面的意象,再进一步分析那意象。拆分,解析是很重要的步骤,当然那其中还包含着我们各自主观的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在前面也提到了,它是人类的一种无语言思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并且会随我们各自的情趣和毅力发展着。当我们接触到的意象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又由外而内的被我们的意象思维加工后,便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意境的时候。这或许正是王国维提出的“以意胜的无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有我之境”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