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体味那种美丽的意境呢?
诚然,对美的意境的寻求,从古至今的文人,总是抱着不懈毅力的。不管身处何境,那寻求都会成为他们不变的选择。这些也大都可以从他们创作的诗词歌赋书画字帖,甚至是在为各自营造的生活环境里充分地体现出来。诸如晋代山水隐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隐士的陶渊明,唐代诗人孟浩然,以至明代的朱承爵,更是在他的《存馀堂诗话》里写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乃得真味!”,这话说得有味道。这样说来,意境无疑是诗中的“真味”了!《辞源》对意境的说明为:文艺作品借助形象转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当然,如果从本文所探讨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对意境作出这样的说明:意境是指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的文艺形态的高级状态。近代诗词大家王国维曾提出“创辞应服从创意,力倡内美。”即是如此。
这里,便有了另一个概念,“形象”,构成意境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词语代替--意象。意象可以代替形象。但凡美的意境,皆是由各种各样的意象组成的。如果说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文人追寻的精力境界的话;那么意象,便可以具?体化的特指某一种“物”了,它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实在感受到的。
将抽象化了的意境解读成具体化的意象;将千年来一直为文化精华光圈所笼罩的意境解析成普通的意象;将抽象具体化,具体到一种大家都可以懂得的东西。这有些像文人们自己创作的那种过程,只是,我们把他们的过程颠倒了而已。他们是在组建意境,而我们在拆分意境。我的这拆分,可以让大家更明白一点美的意境是如何构建的,这也是一种品味美的才能。
那么,什么又是意象呢?《辞源》里的说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这个说明来说,意象或多或少也是带着有主观色彩的。但至少,它的载体里有客关的形象作基础。它有客观的成分。
懂得了意境,懂得了组成意境的意象。我们便可以来观赏一首诗或一幅画,以此具体来品味下意境的美丽。我们先可以慢慢分析找出文字或图画里所罗列的意象,然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用我们的意象思维将它们组合起来。不错,就是如上述在意象定义里所说的那样,将客观与主观融合。客观方面是不变的,至于主观方面,我们完整可以一步步来分析,就好比此刻我们自己就是画师或诗人一样的,在构思。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典的诗词里,讲究“意境”是最广泛的现象。我们拿其中最出色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瞑》来作例子,作为我们拆分,想象,体味意境美的对象。原诗是:
空山新雨后,
气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诗句里的意象有?:山,雨,明月,松,泉,石……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意象里是掺杂了作者主观的想象,所以在“山”,“雨”等实物前都会有具体的形容词汇。作者的寻求,也大致可以从诗词里看出来。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这些明了的意象,如果我们愿意安静下来品味的话。那是一种清彻透明,玲珑剔透的境界。诗人由景抒情,流露着自己恬淡的心情。
王维是做过官的,虽然身在官场,但他的心情却安静怡然。他还有一首《鹿柴》的诗,也是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山”的句子开头的。可见,诗人寻求的人生境界里充满着静寂,空幽。我们不是诗人,我们却可以从诗人刻画的意象组合里看到他们最自然真实的人格品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