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与境
(一)意境的定义
所谓“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在懂得、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范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批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情感”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发明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著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发明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意境,是作品的美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深意远。意境熔铸作者成熟的思想,奇特的个性,美学幻想和艺术才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蕴含在作品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作品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
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气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本意是词人抒发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但由于词的意境“境生象外”的特点,词的意象为读者的想象供给了广阔的天地,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勾起读者对词句咏叹不辍,玩味不已。
有意境的作品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发。
2、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略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干使情景融合,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重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融合的重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勇敢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力,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诗句),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以此写景,乃为活景。”这段话的含义是写活景物,必须使真情感与真景物自然融合。要做到这一点,艺术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二)意境的历史沿革
意境无疑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一般懂得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作为艺术形象之美学特点,作为艺术形象之构成要素。历来研究意境者难以兼顾两个层面,所以,常失之一隅而有遗珠之憾。究其因,乃在于未弄清“意境”的分合关系。故有必要厘清意与境的分合过程,方能较正确地把握意境的范畴所指。
一般认为,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魏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等等为意境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思想,《文心雕龙》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意境概念的萌芽。它重要着眼于整体的生发与阐释,也就是意与境的合,只不过没有明白的提出这两个字。在《诠篇》里有“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提法,从这里可看出刘勰已经触及了意境的构成要素:情与物。刘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和客体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心和物是互相影响、互相增进的。这里的心和情同义,实指作家的主观情思;物则指触发作家心坎情兴的客观物,也即进入作家写作视域的对象性景物。刘勰从整体上懂得两个要素的关系,力图将二者合而为一于具体的诗文作品中。从情和景,心和物到意和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事实上,此后的意境论者大多从分的角度着手。追根溯源,都是从刘勰的论述中分化而来,继而有所广延和拓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