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尚不确定
对于这一石像群的断代和历史价值,文物界看法不一。日前,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吴顺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鬼崽岭遗址是一种未知文化现象的实物证据,应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行为,与传统的道教、佛教有所区别。从石像的雕刻手法、服饰盔甲的特征,通过横向对比,形成年代应在唐宋时期,再早则没有证据。也有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发现和研究来看,鬼崽岭石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远不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村民拿着鬼崽岭的石像到文物部门鉴定。但由于石像风化太过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这批石像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所以一直默默无闻。
其实,就算在道县当地,鬼崽岭古石像群的名头也并不响亮。黄福先告诉记者,虽然身为道县人,但直到他2002年就任道县文化局局长才第一次知道,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处规模浩大的石像群。
第一次探访鬼崽岭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埋在地下的保存比较完好,但地面上的被破坏得很严重,残骸散落一地。”
黄福先告诉记者,由于体型较小,石像非常容易被搬走。据他所知现在散落在外的石像有上千尊。由于当地经济并不发达,很难对石像进行实质性保护,更别说研究了。目前他们只是在鬼崽岭有石像的地方围了一圈铁丝,并派专人日夜看守。
据了解,目前鬼崽岭古石像群已经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对于日后的保护和研究,目前文物部门尚无明确说法。
猜 测
三期石像用途各异
鬼崽岭上数以万计的石像是做什么用的?始建于何时?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有人认为它始建于汉代,也有人认为建于唐以前,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却认为它的修建年代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早很多。
刘卫东对记者说,根据风化程度,他判定石像分前后三期。第一期修建于史前文明,不好断代;第二批修建于4000年前,舜帝时代;第三批则建于汉代至元代期间。
刘卫东认为,前两期石像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雕刻手法具有极强的汉以前扁平刻的特点。与目前发现的汉以前石刻不同的是,这些石像的头大多是尖的。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像已被风化如太湖石。
至于第三期石像,无论从风化程度还是雕刻方法看,与前两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祭祀舜帝营造的祭坛
有专家认为,石像是墓葬,刘卫东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是墓葬,应该埋得很深,不可能只在地下两米。”刘卫东说。他认为,鬼崽岭是一座人工堆砌的祭坛。石像最早有序地排列于祭坛之上,日久天长,周围的土不断被吹来覆盖在石像上,所以才造成石像既有地上、又有地下的局面。
刘卫东认为,第二期石像可能是为祭祀舜帝所造。
距鬼崽岭3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九疑山舜帝陵。据司马迁《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鬼崽岭山前两侧曾等距离坐落着白象庙和禹王庙,远处还有娥皇、女英山。刘卫东告诉记者,白象庙中祭拜的白象公,就是舜的弟弟象。《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舜父瞽叟目盲,舜母死,瞽叟娶妻生象。”传说舜死后,象被舜的孝德所感动,曾为舜守灵数年。而娥皇、女英则是舜的两位妻子。鬼崽岭周围祭拜的,都是和舜帝有关的人。
但这两座庙已于“文革”期间遭到毁坏,如今只能看到一些在田野里的建筑石墩。
此外,黄福先告诉记者,陈姓是附近村庄中的大姓,相传陈姓是舜的后裔,他们还有非常完备的族谱。种种因素表明,鬼崽岭很可能是为了祭祀舜帝而人工堆砌的祭台,石像群最初就是摆在祭台上的。
刘卫东大胆地提出,为祭祀舜而营造的石像很可能是第二期石像,即雕刻于4000年前的石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