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曲子又称念唱曲子。兴于秦汉,盛于明清。是勤劳勇敢的武功人民在漫长的岁月当中,通过积累创造出以念唱为主的反映人民心声,原生态的民间表演艺朮。特别是明代状元康海蒙冤罢官回家以后,他将毕生经历都投入到散曲小令的创作与元曲杂剧的改革之上。因此,被后世尊崇为明代曲子复兴第一人,和引领散曲新方向的领袖人物。他创作的258首散曲小令为丰富、发展和完善武功曲子自成一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秦腔和眉户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故武功曲子的音乐接近秦腔与眉户的音乐,听起来优美缠绵,艺术感染力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称押韵,方言性及强。它是联曲体套曲,起腔为“月调”,结束为“月落”。起调为“背起”,落尾调子则是“背落”。它除了让表演者坐在那里,带上表情用方言口述人物的心里变化外,就是靠微妙唯肖的唱曲和不断变化的面部表情,来完成整个剧情。所以,要求表演者口才锋利,声腔圆润,精通乐器。
至于武功曲子何时传入异地他乡,《续武功县志》则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太史公(康海)为倡秦声,传曲子,亲率康家班社,南下扬州,以曲会友。从此,武功曲子名扬天下。至今,扬州古运河的大水湾旁就有一处气势灰宏的康家私园。清到民国年间,能念唱武功曲子的艺人们,不但将曲子带到茶馆、书场上为那些文人墨客、官绅名流们演唱。而且,还有些命苦的曲子艺人唱着曲子走村入户,沿门乞讨,用以为生。天长日久,推而广之,这就让越来越多的地方的人们知道并喜欢这个曲调。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个富平籍的人士叫王敬一,在武功县衙当收科经承10年有余,此人十分喜爱武功曲子,特别是将曲子里的72大调与36小调,之间的变化巧运用得非常精妙,且弹奏念唱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善于总结,不断挖掘,把武功一代和周边地区流行的曲子梳理归类,编印成一部《羽衣新谱》的曲子集,这也是武功曲子至今有证可查的史料依据。
到了民国年间,念唱武功曲子的人才不断涌现,最有名的当数党平厚、耿旭斋、丁凤藩、韩命初、王文鹏、郭付中等人。而能念唱三个角的曲子高手郑亚樵,一次在武功曲子班和华阴曲子班比唱难分上下的关键时刻,他一人上阵念唱了一出康海作的曲调变化多端的连套体曲子《王兰卿》,终于取胜了华阴曲子班,被载入史册。解放后,武功的曲子艺人又给那古老的曲子里填上新词,歌颂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丰功伟绩,使这一传承千年情感纽带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武功曲子虽说没有搬上舞台,让更多的观念领略其风采,但它仍然以题村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曲调的多变,在民间艺苑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和夺目的光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