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春,朱元璋为了加强对陕西的统治,钦封明初开国功臣—护国大将军、长兴侯耿忠任关中驻军都督,忠勇大将军杜俊成任参事。耿忠、杜俊成奉旨诏统其嫡系精锐之师凤阳军,约10万余人驻扎关中十四个州县,清剿残余元军及其同党。部队将士齐心协力,一举完成了东起临潼、西至凤翔的布军设防任务。武功县的贞元镇当时是重要的驿站,处在军事要冲的位置。在设防的所有州县中,有着“牵东治西、南征北战”的重要作用。耿忠、杜俊成就将凤阳军总部选在了贞元街东北约1公里的地方。这里处在一个北高南低、东西平坦的川道上。便于行军打仗,又便于生产生活。因驻扎凤阳军,北边又是黄土高坡,遂起名:凤阳坡。
部队安扎凤阳坡后,耿忠、杜俊成按照朝庭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奖罚分明的安家落户、增加人口、开荒种田、以备战用等五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驻军屯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关中军民的积极性。仅两年时间,关中平原人口增加,草木兴旺,改变了因战争“千里无烟火”的衰败景象。耿忠、杜俊成身先士卒,和凤阳军将士一块开荒地、种粮棉、植桑田、教纺织,有力地帮助了地方的生产。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他们又未雨绸缪,发动驻军主动投劳修缮武功城郭,以防外患。同时,多方奔走,积极筹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创办学堂。针对元军残部及其同党的袭扰,耿忠、杜俊成运筹帷幄,从容指挥,调集凤阳军粉碎元军残余势力的一次次反扑,维护了社会稳定。洪武十三年二月,忠勇大将军、参事杜俊成率军在礼泉追杀元将察罕铁木儿的战斗中,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因战马前蹄羁绊而英勇献身。凤阳坡村东北曾有一墓冢,传说为其安葬之地。杜俊成灵柩在迁回凤阳坡途中,倾盆大雨一连下了7天,沿途送行的军民逾万人。而护国大将军、长兴侯、都督耿忠则因在武功驻军长达17年,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群众尊称他为“三官”。耿忠去世后,耿姓子孙和村民自发迁居至其墓地旁,为他守墓,由此形成了今天凤阳坡“耿家台”自然村。后人还为他们修建了一座三官庙,以尊崇和铭记耿忠、杜俊成以及凤阳军的文治武功和德政为民之举。
今天,凤阳坡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物阜地美,交通便利。热情善良、诚信好客的武功人民,正谱写凤阳坡辉煌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