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娱乐节目是一种污染
——读者、观众谈抵制文艺节目低俗之风
本报关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标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许多读者表达了对这类节目泛滥荧屏的担心,认为影视娱乐节目和某些文艺产品中的低俗之风,是对正常社会风气的污染,冲击着主流的价值观念,捣乱了公序良俗的形成。
广州一家IT企业的负责人胡朝辉说,电视相亲节目标卖点是真人互动,本应展现原汁原味的世相,复杂真实的人性,但是一些所谓的“真人秀”,嘉宾却由演员充当,情节事先策划,冲突也合谋制作,变成了情节波折、以假乱真的“电视剧”。情感交换的节目成为把持观众情感的虚伪游戏,真实所需的元素被抽空,代之以娱乐至逝世的癫狂,这是电视市场的假货。“用假货来博得掌声,是对正常社会风气的污染。” 胡朝辉说。
“我们确实需要一些通俗的娱乐节目,但一些电视、网络节目和文艺作品为了吸引眼球,寻求所谓收视率、卖座率,而不惜丧失原则,走向低迷、粗俗、恶搞的边沿,由通俗演变为低俗。作为一个母亲,我很担心孩子们会在这些"假、丑、恶"的东西中迷失自己。”江西省萍乡市委政法委干部段剑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她盼望社会应当为儿童供给一个“真、善、美”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好好学习、思考,健康成长。
江苏一所高校的教师郭胜说,一些娱乐节目和文艺产品不同程度存在的低俗之风,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近来还有蔓延之势。他认为,为了所谓收视、收听或浏览率而宣传不健康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生活方法,以及庸俗、恶俗的内容,与媒体的社会担负背道而驰,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背道而驰。这样的作品和产品,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迫害尤其大,必须坚决抵制。
“"钻石男"、"珍珠女"、"富二代"这些字眼通过荧屏和文艺作品的集中传播,几乎成了有些大学生的口头禅。”谈到娱乐节目和文艺作品的低俗之风,黄河科技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学生刘阳说,“低俗之风侵蚀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据刘阳介绍,电视相亲之类的节目火起来后,关注的同学越来越多。有些节目中毫不粉饰的拜金主义,助长了个别同学“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
许多读者认为,一些娱乐节目和文艺产品中无控制的拜金主义、对他人毫无尊重的攻击、对个人私欲不分场合的宣传,确实与人性中“丑”的一面吻合。虽然也有人从中获得了轻薄的快意,但这种在公共话语中肆意高调的行动,混杂了善恶、颠倒了是非,是对常识理性和主流价值观的蹂躏,是对传统美德的粗暴冒犯。“由此我们可以更明白地看到,构建一种稳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是多么重要。”胡朝辉说。
记者吴春燕 胡晓军 苏雁 崔志坚 (起源: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