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打假斗士方舟子被袭击事件已经沸沸扬扬。有挺方舟子的,也有质疑的声音。对于不同的声音来自同一个事件本身就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其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氛围。假如当媒体呈现出来一边倒的状态的时候,那么,一定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当这个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该责怪谁呢?毫无疑问,当政者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拷问机会。
方舟子自从回国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打假活动,唐骏的学历,李一的道龄,北京大学教授刘辉的学术问题,国学天才孙见坤的媒体炒作……其实,只要我们看看,这些事件原本是应该有谁来负责的呢?关于“假”的东西的处理原本就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术归教育行政部门,卫生事件归卫生行政部门。但当我们纵观的时候,总是发现不和谐的因素,那就是这个时候这些政府部门的“缺位”,没有在该发挥作用的时候进行及时行政,最起码该属于行政不作为行为了。
而当这些个人出于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来揭露社会黑幕的时候,却会付出自己生命安全的代价。这着实有些得不偿失。试想,你做了一件原本不是你做的事情,还要付出自己生命安全的代价。下一步,谁还会去做呢?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如方舟子者会越来越少,这个时候,那些“假”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在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的观点: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可能,这样的类比不是很合适。但在经济和社会相通的意义上,不妨将如方舟子这样的人看做是“良币”,而那些以假为通货的人是“劣币”。这个期间,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误以为“假”的就是真的。而当假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将假的也当成真的了。犹如“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个时候,在一个假盛行的年代里,真却只能被排挤出局,被视作另类的因素了。这就是今天方舟子遭遇的标本意义。
方舟子被袭,作为一个公民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也反映出一个治安状况的侧面图。一个政治清明,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应该对于这样的“良币”进行相应的保护。否则,“良币”会越来越少。那么,也只能加强自身的安全了,比如雇佣自己的保安等等。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方舟子被袭彰显“劣币驱逐良币”
方舟子被袭彰显“劣币驱逐良币”
时间:2010-08-31 16:54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分数真的那么可怕吗
下一篇: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