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年的筹备、拍摄和制作,长达五十集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将于本周六晚上在东方电影频道全国首播。昨天,该剧在沪上举办了小范围的看片会。从试映的第一、二、十五和十六集来看,与87版的《红楼梦》相比,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对原著绝对忠诚的还原方法。而在不少与会人士看来,这也是该剧的不足。
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忠诚于原著,或许将成为新版《红楼梦》播出后引发的话题。
演员:稚气宝玉引发场内窃笑
可能因为脑中还保存着对欧阳奋强版宝玉的印象,当看到新版《红楼梦》中的宝玉出场时,记者一时竟无法入戏。1994年出生的于小彤,扮演小宝玉时才十三四岁,形容清瘦,从长相到眼神都稚气有余而雍容不足,很难找到曹雪芹笔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感到。每当他对着林黛玉叫“妹妹”,场内就会响起窃笑声,更不能想象这样的他如何与袭人共试云雨之欢。
除了小宝玉之外,新版《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等重要角色也都设了少年版,比87版的《红楼梦》更接近原著中的人物年纪。在看片会后的剧组会晤会上,当几位重要演员鱼贯而入,清一色的花样美男和青春少女很是夺人眼球。然而,在年纪接近的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却显得生涩,很多时候都像在背台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人物个性。记者甚至在看片时把宝钗当成了袭人,把袭人当成了麝月。王熙凤的扮相相对较为出挑,可在气质上输给了87版的邓婕,刚出场时让人认为又是宝玉的哪个姐妹。爱情的等待和伤感,在他们演来则像是小朋友在过家家,相比之下,87版《红楼梦》的众演员因为在开拍前经受了四年的培训,真正是做到了人戏合一。
在小演员年纪偏小的同时,剧中由老戏骨许还山、归亚蕾等扮演的贾政、王夫人等几位长辈则看上去年纪太大,更像是宝玉的爷爷奶奶。评论家王纪人在看片后表现,如此大的年纪差距很容易让人在观看时出戏。对此,导演李少红的说明是王夫人生下宝玉时已经年过四十,宝玉十来岁时王夫人也该五十多了;此外,两百多年前还是“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那时的五十多岁感到上比现在的五十多岁老多了,所以在剧中人的年纪上,“既要忠诚原著,又不能太教条”。但此话听上去有些牵强:照这个思路,又怎么说明剧组刻意比照原著设置了少年版宝、黛、钗呢?
还原:过于文本化收视后果将打折扣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指出,因为有87版的珠玉在前,再加上没有大场面,也用不上高科技,新版《红楼梦》要想超出前者,必须靠精力内核取胜。遗憾的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新版《红楼梦》并没能实现超出。87版《红楼梦》重于情节推动,且在80回之后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心得参加了很多新的剧情,而新版《红楼梦》就像一个听话服从的好学生,其对于120回本原著的还原,简直到了不越雷池半步的程度,按照上海师大红学研究专家孙逊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亦步亦趋”。这使得该剧在完善浮现了诗性格协调意境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向着节奏拖拉、剧情平庸一路滑下去。
新版《红楼梦》对原著的忠诚,首先表现在对白上。为了保证韵味,该剧的台词几乎照搬国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本《红楼梦》,一律采用文言情势,再配以字幕。比如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与袭人谈论起管教宝玉的难处,说“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就是原著中的话。而字幕中无论男女或是林黛玉养的鹦鹉,也一律用了原著中的“他”来指代。虽然李少红说明说,如果《红楼梦》里的人都操着现代白话,那就没法听了,但还是有不少人表现,作为一部面向现代观众的电视剧,如果要靠着字幕、甚至根据语境猜测才干听懂对白,无疑将使该剧的收视后果大打折扣。
在剧情的设计上,新版《红楼梦》也严格按照原著来展开,前39集基础上是两回一集,后11集节奏开端加快,多为四回一集。李少红介绍说,第一、二集是全剧制作难度最高的,其中“太虚幻境”是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得以浮现。然而在陈思和、孙逊等专家看来,恰恰是第一、二集有些内容处理得重复且平庸,浪费了影视手段。例如黛玉初见贾母时,王夫人就在旁边,成果黛玉出了门一转身,又去见了一回王夫人。陈思和表现,曹雪芹写这一段是交代黛玉遵照礼节,拜完外婆拜舅舅舅母,但在电视剧里,两幕戏产生在同一个空间,就显得有些重复。孙逊则提出,《好了歌》在第一集中就呈现且一闪而过太惋惜。《好了歌》对于阐释全剧宗旨意义重大,应当放在更为重要的部分,如今的处理有点像文字版的图解,少了一唱三叹之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