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改变当然不是一时半时的,当前情况下,名人本身也应该有所警惕,夏学銮说:“可能有的名人本身说话不是特别注意,口无遮拦,这种情况我们常见。虽然很多人没挨打,但是挨骂也不好受啊。所以作为名人,说话要注意,要按法律公理说话,不要随意裁判别人,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注意不要轻易伤害别人,除非是有确凿证据,揭露骗局、揭露黑暗等,这个另当别论,这是在做好事。”
公众好恶决定态度
虽然在理论上说,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意见充分表达的社会,但事实上却远没有那么理想,在某些特殊环境之下,价值判断往往会因为态度的关系而被扭曲,阎崇年事件中,公众和媒体对阎崇年并不抱支持态度,而对打人者反倒同情有加,相反在方舟子事件中,多数人则支持方舟子,这说明在某种条件之下,是与非的判断往往会因为各人的态度而不同。
对此,夏学銮说:“这种情绪化的现象,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不是凭借法律和理性来判断事件,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好恶,以及对自己是否有利等等来判断和定义。这并非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暴力事件,不管是打人还是骂人都是不对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意识,还需要继续谈。然后我们才能去考虑更深层的问题,究竟如何建立更加畅通的沟通机制,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