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吴冠中逝世的消息,让国人悲哀不已。昨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夏甸清教授,回想了他与老师吴冠中45年的师生情。
“26日中午,听说先生逝世了,我都不敢信任这是真的,直到打开互联网看到消息后才敢确认。”
夏甸清教授陷人了深深的悲伤之中。“几个月前张仃先生走了,现在先生也走了。他们的离开,都是中国文化界的宏大丧失。”
“我当天下午就一直在翻看以前的东西,回想跟先生有关的事情。”晚上一般9点多就上床休息的夏甸清,当晚无法人睡。
27日凌晨近1时,夏甸清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一篇文章《难忘的记忆———沉痛悼念吴冠中先生》,“写完后,才感到心里好受了一些。”
“汇报”信成为最后的接洽
夏甸清以前只要去北京,就会去看望吴冠中先生。近些年,去北京的机会较少,他也会通过电话或书信问候先生。
今年年初,与夏甸清同为吴冠中弟子的武汉理工大学陈汗青教授赴京看望先生,先生还特意问起夏甸清。“九十岁的人了,还惦挂着六十多岁的学生,叫我非常激动”,夏教授闻讯后,连忙给先生打电话。可一连几天,都无人接听。
与陈汗青教授接洽,确认先生的电话号码没变后,夏甸清有些不安,生怕先生出了什么事情。恰好这时央视播出了先生的访谈节目,夏甸清一颗提着的心总算放下。
他又立刻用特快专递给先生寄去一封信,信中“汇报”了自己的近况,并表达了对先生的谢意。这封信却成了两人最后的接洽。
特别训练方法受益毕生
夏甸清与吴冠中先生的情义,要追溯到40多年前。1965年夏甸清考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吴先生教授他色彩课。先生不请求画得具体,只请求用色彩正确的表现对象,他称之为“摆色彩”。
夏甸清并不懂得先生的教学意图。经过对先生的训练方法的揣摩后,画面后果果然大不一样。吴先生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你6个包子没吃饱,7个包子吃饱了哦!”
这种训练方法深深地印在夏甸清的心中,“以后不论画什么,我都能随时把握对色彩的感到。”
研读先生画作仿佛与师长谈
先生曾赠送《风筝不断线》、《吴冠中散文选》、《吴冠中自选画集》等多部自己的作品给夏甸清。对每一部作品,夏甸清都重复研读,“一边读好像一边在与先生交谈,再看先生的画,好像知道先生在想什么,要表现什么。”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夏甸清,教学之余画几笔画,不拘情势和手段。“每当有一张满意的作品呈现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快活和幸福,也充满了对先生的感谢之情。”
与先生在部队农场共度3年
“文革”期间,教学被迫中断。1969年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都被下放到河北获鹿县的部队农场劳动锤炼。
夏甸清在那里,与吴冠中等先生一同度过3年的时间。
“画画是画什么?是画感到!画情感!”先生对艺术的寻求和对学术观念的认真态度非常感人。有一次,先生为一张画争得面红耳赤,情感非常激动,半天都不能安静下来。
刚下放的半年中,他们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去浮沱河边种水稻,不许画画。
歇息时,吴先生总是眯着眼四处打量路边的风景,有时用手比划一下,“一个画家不能工作是最大的苦楚,他只能用眼去看,居心去画!”
在汉办画展先生欣然题词
夏甸清到湖北工作后,凡有机会到北京,都要去看吴先生和他的新作。
先生把作品拿出来,让夏甸清坐着看,他一张一张地换上换下,还笑称为“拉洋片”。
在夏甸清看来,先生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诚挚、亲切,90年代的作品气势磅礴,他的画是在不断创新,每一张都有新的东西。“它们是不同阶段的作品,画出了先生的艺术轨迹,缺了哪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