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总局官员近日表现,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的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位列全球第二。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纷纷陷入低速增加甚至是负增加的情况下,我国依然能保持高达两位数的增速,逆势飘红,颇令人意外。
但是,面对这样的“全球第二”,人们更多的感受是五味杂陈。财政收入迅速增加的另一端是居民收入增加缓慢。央视近日在一档消息节目中指出,国富背后,是企业及个人在勒紧裤带的现实。而进步个税起征点的呼声,至今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如何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和民生等范畴的投入,缩小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以教导投入为例,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导改革和发展计划纲领通过审议,在这份纲领中,再次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导经费支出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早在1969年,英国教导经费就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在我国许多城市,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益突出,原因之一也就是政府投入不足。
近期,因为学位紧张,深圳一些幼儿园纷纷涨价,让不少家长感到吃不消。包含学前教导在内的基础教导是国民教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深圳的学前教导投入占财政性教导经费的比例,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相比仍然偏低。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成本分担机制,不仅导致学费高昂,而且致使数量占相当大比例的民办幼儿园没有受到足够监管,在牟利的激动下,呈现了一边高收费一边压低幼儿教师工资的怪象,导致教导质量的下滑。
我们应当对幼儿教导的公益属性有更深的懂得。一方面,要公创办园成本,进步幼教门槛,强化对幼儿园经营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以投资城市未来的眼光与情怀来加大财政投入,比如对幼儿园适当进行地租减免或补贴,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履行限价招生。此外,还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推行教导券补贴制度,把学前教导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内予以保障。
所谓国富民强,只有“国富”与“民强”之间形成呼应,人们才干逼真感受到这个词汇的坚固与温暖。财政收入取之于民更利用之于民,而不是花在建豪华楼堂馆所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这“三公花费”上。如果住房、医疗、教导等民生话题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沉重的压力,人们所享受的公共福利随之水涨船高,这个“8万亿”才有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