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不爱好看哲学,看马克思他们。因为太抽象,太乏味。更多人爱好浏览小说,不管是言情的还是武侠的。冒着被老师逮到的危险,冒着眼睛变成斜视的可能,愣是孜孜不倦的浏览。
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小说以一种更活泼形象的文艺表达,摆脱了单调呆板的哲学式的论述。李敖曾说,我们要学会用小说的情势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只有这种讲故事的情势,才更让人喜闻乐见,更愿意去读去看。
在清风看来,相对于那些抽象、呆板、客观的哲学性论述,文学的表达有着具体、形象、活泼等特点。我们要学会这种表达,而不是在文中总用一些抽象的词语。
电影、电视中常常呈现这样类似的镜头:仆人火烧尾巴一样上气不接下气,下气不接上气,马上就要断气地跑到主子面前说,不好啦!不好啦!出事了!主人此时无论在下棋,还是在喝茶,虽然也着急,但是还算淡定的问,怎么不好了?别急,慢慢说!仆人此时才混蛋地说,小主人掉到井里去了!或者说,小姐跟老和尚跑了!等等。这时,主人没有心脏病的,大喝一声:还不赶快救人!给我追!但凡身材有点异样的,估计就背过气去了。
为什么仆人在说不好了的时候,往往没事,说出了事情主人才这般火急火燎呢。因为开端仆人用的是抽象的表达,什么不好了?怎么才算不好?只有当他把事情具体表达出来,把事件论述明白,主人才知道,是真不好了!
由此可见。抽象的表达,不但词不达意,而且要害时刻还耽误时间,只怕仆人抽象个三两分钟,小主人早就被井水灌饱了。
当你把事情具体的表达出来了,再加上一些细节的描写等等,就显得更加形象,触手可感了。
再譬如,我用两种方法表达年迈的父亲,因为女儿的私奔而恼怒的场景:
第一种:父亲非常恼火,二十多年了,他第一次那么恼火,女儿从来没有见过慈爱的父亲这么恼火过。
第二种:年迈的父亲此时一下从凳子上站起来,紧握着拳头,浑身发抖,一巴掌扇到女儿脸上。浑浊的老泪夺眶而出,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横溢开来。看着女儿惊恐的模样,看着她脸上深深的五指印。父亲又一下瘫坐在椅子上,狠狠给了自己一耳光,开端小声抽泣。哭声因为过于压抑,而显得怪诞,且撕心裂肺。
不用多说。我们也能看出,第二种表达方法更好,把父亲的恼怒,对女儿的心疼,打过女儿之后的悔恨都写了出来。虽然通篇没有一处呈现恼怒、心疼、悔恨等字眼,但是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领会到了这些情感,领会到了一个父亲此时复杂而深沉的爱。而第一种表达方法,只是一再抽象的强调父亲恼火,到底恼火到什么程度,也许只有作者知道,虽然作者一连三次强调,但是我等只有着急的上火加喷血,也想象不出父亲恼火的程度。
我们还可以应用比喻、类比等等修辞方法或表达技巧来把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清风写诗歌出生,读过很多诗歌,网络上有不少写手能用简短的诗句很活泼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甚至入木三分。
譬如有位网络诗人表达自己悲伤、无奈、失望等复杂的情感,没有写自己有多难过,而是写了这样一句诗:一夜之间/我的心/荒芜了几万里。
此句甚是奇妙,把自己的心比作旷野,在短时间内变得一片荒芜。语言灵动、奇妙、天衣无缝。
清风非常观赏网络诗人杜波《双密码》里的一段诗歌:
埋葬我的雪野里
一只破碎的眼向我绽开
还问我为何还深恋春天花朵
我说你来我的墓床
我便给你一个光辉的位子
直到你最后一撮泥土要覆我为
永远的安乐
这段诗歌,短短几十字,却把诗人那种对爱的执着、坚守与无悔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其它文体所远不能及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