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遭到的曲解或者曲解他人的时候虽然不少,但是世界上所有的曲解与会错意全部统计起来的相加之和,也绝对没有曲解、曲解、错会诗意的数量多。只因为一首诗,就说不定要呈现多少种解读法。世上到底已经存在着了多少诗篇呢?恐怕这问题谁也无以找到答案的。
且看下面这首小诗吧:
[一]
穿越时空,情景融合;含蓄巧工,直白花红。触点各宠,视角非同;一吟二诵,顿悟其中。
[二]
信手是空,拈来成融;由缰神工,刀斧落红。流俗争宠,高雅等同;琴瑟以诵,应声阁中。
[三]
天马行空,意境和融;作风所工,姹紫嫣红。失之今宠,出于众同;知音传诵,如锥囊中。
这首诗分一、二、三节。是古风四言诗。古代最经典的四言诗无疑就是曹操的《观沧海》。
如果不留心,真还说不准就会认定这首诗是自曹的诗里载录出来的。穿越时空、刀斧落红、天马行空的,大气而不输雅致,朴素而不失俊逸。浪费纵横间,见些许情义在字里。
乍看到这首诗,可能谁也难免看不出是在写什么来。不信?请看下边几家网站的编辑点评吧:
A网站是这样点评的:“看你的诗步履轻若拂过海面的微风,浪静风止之后,它亦消遁而去,但是,在我心里却毕竟是留下了印痕。对此,我想说,真荣幸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篇文章,做为诗歌范畴的门外汉,你让我一下子就明白的诗歌的写法和对诗歌的一些赏析模式,或许不应当叫模式吧。找不出更合适的词了,只能说,我在你的字里行间寻到了一位网络编辑最真挚最快活最仁慈的瞬间。感谢你分享心得给大家!”
B网站是这样点评的:“顿悟是诗歌的来处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灵魂用诗歌表达诗话。”
C网站是这样点评的:“虽是骈文组合,读来朗朗上口。意境精美柔和,仿佛置身于时空之中,感受时空变更的兴衰成败,‘琴瑟以诵,应声阁中’、‘知音传诵,如锥囊中’之美句,让人思想翩翩。”
这三家网站的编辑点评,最接近诗篇内容的,无疑还要数C网站的编辑。但是事实上,却是唯独C网站的编辑的点评不靠边。因为在点评时,只重视了诗篇的内容,也许是由于诗的内在之美当真迷住了编辑的神智,以致看了内容,就忘记了什么标题了。单就内容而言,这样点评应当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A网站的编辑的点评,让人明白了一件事,凡是略通文采的,应当都能看得出来,这编辑确定在散文高低过必定的工夫,而且对散文爱不释手,如数家珍,出口也散文、闭口也散文,与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只因为这是一篇随感散文。针对诗的内容而言,这是一篇空洞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点评。为什么最后有“感谢你分享心得给大家”这样的归结呢?是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古薄论诗。
知道诗的标题了,同时也就知道了B网站的编辑点评纯粹是在敷衍、打发、应酬作者是诗篇。为什么要这样点评呢?原因应当只有两个,一,诗歌稿件太多,看了标题就施展了一下自己杜撰才干;二,看不懂内容,而做为编辑又不能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可能B网站有规定,做为编辑不能不点评两句)。这种点评,在新浪圈子里有个“垃圾评论”栏目,可以搁放那里边去。
虽说是就数C网站的编辑点评不靠边,但是值得称赞的是,毕竟是仔仔细细看内容了,而且是身临诗之内容其境中了,美中不足,忘记了联合标题去点评。这也是不可取的。然而,无形中却是增加了诗篇的内涵,丰富了诗的意境。古代的诗篇,好多的诗评大家,也是同样在犯这样的会错诗意、曲解内容的错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