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80后”作家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群体,当他们还在校园读书时,文学就在他们身上镀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在文学沉静萧条的时代,他们擅长制作噱头,倾销自己;他们的特立独行与桀骜不驯,网罗了一大批年轻读者;他们的崛起,给沉闷低迷的文学市场搅起了一丝波涛。
然而,这些早早成名的“80后”作家,随着年纪的增加,却依然没有摆脱“青春写手”的局限,且始终无法被主流文坛接收。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症状一 凭借炒作传播自己
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易术、颜歌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生在商业时代,与先辈们相比,他们更懂得文学作品的商业性,其作品更逢迎读者的口味。然而,“80后”作家的作品叫座却不叫好,且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实,很大程度上,“80后”作家展现自己的方法不是靠作品本身,而是凭借炒作传播自己。在他们个别人眼中,文学似乎就是一桩交易,与娱乐界的是是非非无异,这一点使文学的严正性与纯粹性打了折扣。
1982年出生的易术,18岁便出版长篇小说《瓶子碎了》,因勇敢的笔触和与年纪不符的语言,被多家媒体报道,至今推出了《陶瓷娃娃》、《孔雀》、《再见萤火虫》等多部长篇小说。他为人高调,声称要“携《陶瓷娃娃》,给虚伪的文坛沉重一击”;曾与韩寒、卫慧开战,并炮轰作家毕淑敏,言辞尖锐;2005年,他的童话书《我丧失了我的小男孩》出版,随即传出被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看中,后被证实此消息纯属炒作。
症状二 个性大于文学性
“80后”作家个性大于文学性,这也是一个广泛性特点。郭敬明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叫座的作家之一,其去年出版的《小时代2.0》,上市一周销量便突破120万本。但更大程度上,他应当是一个艺人,他与天娱公司签约,频频出席各种娱乐场合;购置他作品的人大多为学生,与其说是他的读者,不如说是他的“粉丝”。平心而论,《小时代2.0》内容一般,却依然发明了销售奇迹,郭敬明卖的是自己的“个性”号召力。不管“80后”作家的作品如何畅销,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是,他们作品的文学性不强。韩寒动不动拿先辈们开涮,当然也贬低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他以自己“多门学科不合格”为荣,声称“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途。”这种“以丑为荣”的性格,倒是吸引了无数厌学的少男少女们的眼球。而一向较为沉默的李傻傻,在声誉与光环之下,也放言“沈从文的作品不如自己写得好”。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80后”作家是“尿不湿”的一代,他们降生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垫着“尿不湿”,成擅长经济社会,带来的是一种切断了“尿布”时代记忆的新的青春的冲击,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与花费之上的另类体验”。
症状三 摆不脱“青春”局限
随着年纪的增加,“80后”这一群体已经不再年轻,他们原有的读者也不再年轻,他们如何去托起未来的文学市场?如果他们的创作依旧无法取得突破,那么,他们将不得不面临被市场抛弃的为难局面。事实也是如此,如今,“80后”作家的号召力已大不如前。易术则宣称不再从事创作,淡出文坛;张一一则忙着炒作赚钱,与文学不搭边了。在“80后”作家中,张悦然与颜歌算是较为认真从事创作的,相对较为低调。其中,张悦然是“80后”中极富才情的一个,她的长篇小说《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引起了不错的反应,《誓鸟》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最佳长篇小说。颜歌则有“鬼才”之称,作品空灵唯美(如《异兽志》)。由于缺乏生活磨砺,张悦然与颜歌的作品都还不成熟,思想性与艺术性也不高。而在现当代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当今“80后”的这个年纪段时,已有不少作品成了经典。
“80后”作家与先辈们在创作态度上有宏大差别,他们看待文学的态度不是很严谨,甚至就是抱着“玩”的态度写作,即“玩文学”。所以,读者能从“80后”作家的作品中读出轻松和快感,但由于态度上的差别,他们的作品内容“同质化”严重,都趋向于写都市文学与青春文学,描写都市的浮华与虚无、钱权崇拜,文学格协调思想深度相对较弱。如今,“80后”作家被推到了为难的边沿,他们的作品是一种文化快餐,如果不思变,最终可能将被社会抛弃。(徐上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