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老心不能老
“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你活多大,在天地之间都是一个孩子,岁月你是挡不住的,生命规律不可对抗,但你的心可以永远年轻”,这是阎肃一辈子的生命感悟,在阎肃的自述中,有一段话特别感人,“我极少用恼怒和忧愁的情感看待世间事,事情横着来,我就顺着想……我的生活很简略,粗茶淡饭、布衣棉衫足矣。我和人相处也是遵照简略的原则,不结党、不奉迎、不抱怨,情趣相投,山高水长。我还像个孩子一样的好奇,世界在我眼前每天都是新的,一场春雨,几片落红,南飞的大雁,西沉的落日,我都感到是那样得新奇美好,我还能和我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像好朋友一样,笑在一起,玩在一块……当然每一个生命的体验过程都是不一样的,不管以什么样的方法存在,心坎的博大和身心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罗颖
这个老人够神奇
罗颖
阎肃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老艺术家,60余载歌颂主旋律,80岁高龄依然战斗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一线,德艺双馨的他被断定为全国全军重大典范大力宣传。几天前全国近80家媒体齐聚空军丰台招待所,集中对阎肃的艺术人生进行采访。据空政文工团团长杨月林流露,对于这次宣传,阎老的心理压力很大,他特意写了一张纸条,“我诚恳地恳求组织,不要宣传我,必定要多讲讲大家,事情都是一起做的。”
这次采访范围空前,持续进行了三天,阎肃和家人推掉了手头所有工作,在宾馆住了三天,除了中午休息三个小时外,白天的时间都在接收各个媒体的专访和群访。记者是第二天下午见到阎肃的,会议室里有张大桌子,阎肃和家人坐一边,媒体记者面对面坐在另一边。按常理,持续接收那么密集的采访,一件事情要讲好几遍,同样的话要说很多次,人早该倦怠了,但阎肃不一样,身穿一件迷彩纯棉短袖的他精力倍儿棒,因为桌子上的媒体桌签不是很正确,阎肃便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位进来的记者说明不用对号入座。
一边是一位耄耋老人,一边是很多“80后”的年轻记者,半个世纪的年纪差竟然没有带来任何沟通上的障碍,对于每一位记者的提问,阎肃都认真倾听答复,甚至是一些看来无法答复的问题,比如“您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作品中有哪些是可以像唐诗宋词一样传播500年以上的?”面对这样的问题阎肃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屑,反而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得出“毛泽东诗词”这个结论,还讲起自己创作《红梅赞》这首歌词时曾经非常苦恼,因为历史上有太多咏梅的出色诗词,尤其以毛泽东《咏梅》的立意最为新鲜,自己很难再找出新角度来。
和阎肃聊天非常舒服,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没有空话、套话,也从来不用教导人的口吻,他可以纵横古今,也可以用上时下最时兴的“囧”、“雷人”这样的表达。当天在采访过程中因为有人找阎肃签名,一位女记者的提问被打断了一会儿,专心签完名字,阎肃抬开端说,“你刚才说什么,美女?”奇怪的是,这句话从一位80岁的老人口中说出没有一点做作,反而亲切自然,真是个“神奇”的老人。
消息链接
阎肃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1930年5月9日生于河北保定,在重庆南开中学念完中学,参加过土改、抗美援朝,慰问过苏军、越南国民军等。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团演员、分队长,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至今。成名作《江姐》,代表作包含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苏州姑娘》、《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五星邀五环》。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红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