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人物美化自己的成绩或者资格——无论是夸张其词,还是虚伪陈述——而被人们抓住时,任何人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恼怒。
的确,随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家、首席履行官和其他申明显赫的大人物,为修正自己的简历、捏造与某个事件的关系细节以及在事实面前出尔反尔而道歉时,对此已越来越厌倦的大众,通常作出的反应是:“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事实证明,他们所想的和我们每个人所想的并没有多大差别。专家们谈到,美化自己是人类的本性,几乎每个人都曾为此有过抱歉感。然而,如果不加把持,初看起来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的夸张其词,最后可能会导致终结一个人职业生活的严重成果。“被人抓住的成果可能是灾害性的,我认为,这种行动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前途。”沃顿商学院法学与商业伦理学教授艾伦·斯图德勒(Alan Strudler)说,这是一种很倒霉的成果,“因为你的欺骗行动一旦被人抓住,哪怕只是一次屡见不鲜的欺骗,人们就不再信任你。而你一旦失去了信任,就很难恢复了。”
现在,网络技巧那么成熟,夸张之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戳穿。但美化自己的诱惑同样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为任何人都感受到了需要证明自己价值的压力,与此同时,24小时不间断的消息传播,也请求领导者能即刻言简意赅地答复任何问题。
“每当有些事情打破了‘我们都是诚实的、我们都是值得信任的’这一社会见貌时,问题就会随之呈现。”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理查德·谢尔(G. Richard Shell)指出,“如果某人的自私行动被人揭穿出来,那么,这个人的社会见貌就留下了一个裂缝,随之,每个人都会想这意味着什么。这条裂缝是揭示出他是唯利是图的人呢,还是揭示出他是比我们都不幸的人呢?”
“虚伪”的界限
“自欺欺人是每个人都有的偏向。”谢尔证实,“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我们缺乏‘积极的错觉’(也称为‘积极的幻想’、‘正向幻想’),就意味着我们有些低沉……我们爱好将自己想象得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更有才能、经验也更加丰富。当面对测试的时候,当有人问你经验如何的时候,或者当你陈述某些事情的根据时,你会受到编造经历的诱惑。”确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53%的工作申请中都有不实信息。而近60%的雇主称,他们会主动淘汰那些编造自己工作背景的应聘者。
专家们认为,我们所面临的艰苦并不在于要在无害的吹捧与更具损坏性的精心编造之间划定界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接收与不可接收之间有非常明白的界限——举例来说,没人会容忍违背法律或者导致其他严重成果的虚夸。不过,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教授马利斯·施维泽(Maurice Schweitzer)认为,当公司高管或某个组织的领导者被人发明在简历中添加某些他们并没有的学位,或者他们并没有担负过的职位时,他们同样也会受到责备。
他讲述了麻省理工学院前招生主任、一本颇受欢迎的大学生入学指南的作者玛丽莉·琼斯(Marilee Jones)的故事。尽管她主意大学申请者不要夸张自己的成绩,不过,当她被发明在其1979年的工作申请中捏造两个学位随后又捏造了第三个学位以后,琼斯在2007年被迫辞去了这个职位。“我想,之所以产生这类事情,是因为人们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为了让自己拥有某些优势,他们会编造某些东西,而编造的这些东西却很难得到修正。”施维泽说,“琼斯的情况是,当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在自己的教导背景上撒了谎,那是事情败露之前28年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捏造的信息从简历中打消已经变得非常艰苦了。”
表现的压力
夸张之词可以接收的程度,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密切相干,同时,也与人们成长过程抱持的价值观紧密相干,沃顿商学院客座教授莫妮卡·麦克戈拉斯(Monica McGrath)说,企业制度和社会制度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行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