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道坎要过,但青春的幻想不能抛却。苦楚地徘徊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孙浩东一直揣摩着要弄出点动静来。终于,他选择了3月26日,天才诗人海子的诞辰(也是他的忌日),作为“拯救”举动的开端——一场“以青春为名”的校园诗歌征集令吹响了。海子,是孙浩东最爱好的诗人之一,因为“他对诗歌满怀热爱,却不得不直面中国诗歌没落的困境。”
“为了我们的青春也好、幻想也罢,请不要放弃。我们都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候,就仿佛世界由我控制;我们也有过情窦初开的时候,那满天繁星曾经陪伴我们度过全部夜晚……请拿起手中的笔吧,用诗的语言来记录下青春的声音。”孙浩东这样向他的同学们呼喊着。“若干年后你必定会无悔于曾经对文学的热爱,而那些青春年少的只字片语也必定会给你的一生以残暴的光荣。”
“是孙浩东的豪情点燃了师生们的热情。”在大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动清眼里,诗歌是年轻人的专利,它轻松灵动,不拘束,不落套。“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有点文学梦,只是常常被生活的烦琐所吞没。”
“曹老师,您能不能也写点新诗,给同学们一点鼓励?”为了让学校更多同学都关注到文学社发起的校园诗歌征集令,孙浩东首先从曹动清老师那里寻求“声援”。其时,曹老师已仔细看过他的“黑海报”,并被这个青年学生的文学热情所激动。这天临下课,他对学生说:“楼下的海报你们都看过吗?今天的语文作业我不安排了,你们试着写点诗歌吧。”学校语文组运动时,他也忍不住对其他老师说:“你们都回去发动一下,这样的学生实在难得啊!”虽然曹动清自称对新诗少有研究,拿不出诗作响应,但他答应孙浩东必定全力支撑,全程关注。
孙浩东还发动了10多位学校里的老师,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教语文的,也有不教语文的。他盼望老师们能写诗最好,不能写的也要帮忙打打边鼓。“几乎每个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这事看来有戏!”
为了诗歌比赛的事,孙浩东还去找过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郭金华,前两次去了都没碰上。不料,还没等他第三次上门,校长竟自己找上门来了。郭金华和他谈到了比赛资金问题,并表现将在学校教工大会上作一次发动,甚至还提议不妨搞个“五月诗会”。
孙浩东没想到事情一下子搞大了——全部学校都动了起来!下了课,几个同学围拢在一起,议论某某又写了新的诗歌;周一升旗仪式上,理科班的四个女生甚至诵读起自己的新作……
按照孙浩东本来的假想,到5月底截稿,能收到100篇诗作就满足了。可现在,运动启事贴出去不到两周,收到的诗作已远远超过这个数。
“本来认为一个人的声音会很微弱,但现在看来我并不是孤军奋战。”孙浩东正等待着五月更加明媚的阳光。“热爱文学的路并不平坦,但我绝不会放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