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召开了成立大会。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文学的勃兴,“校园文学”进入空前活泼的高潮期,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成为学生精力成长的重要领地。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学生的精力成长面临着诸多的干扰和抵触,如何施展“校园文学”在学生精力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主任吴思敬教授和诗人作家、多年从事校园文学研究的常务副主任王世龙。
■本报记者 张树伟
记者:当前校园文学发展的状态如何?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有何特点?
王世龙:在素质教导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当前的校园文学特别是中学的校园文学浮现着强劲发展的势头,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重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校园文学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承认。在教导部颁发的《全日制任务教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两个文件中,都把组织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开展校园文学运动的若干具体计划。在作为国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测验命题根据,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呈现这些提法,其意义自不待言。二是校园文学及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仅在2010年全国各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简章中,就有40多所院校明白地把文学、写作才干如大赛获奖、出版著作、发表作品等列入条件,其中大部分学校是理工类院校,足见器重人文素质已成共鸣。三是校园文学运动对学科教学和学校教导的渗透和推动达到了新的程度。它不仅增进了大语文教导、语文大课堂这些新的语文教导理念和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进入到生命教导、人格培养等较深层次的人文教导,还带动起“文学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四是校园文学运动的手段、方法及质量有了宏大的进步。但是,校园文学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由于应试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还有不少处所对校园文学的价值缺乏认识。有的学校不能做到持续发展,往往随学校人事的变更而起伏生灭。在校园文学运动中,一些学生文学浏览的品位和文学写作的偏向也还存在着偏差。
记者:校园文学在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似乎是被疏忽的,仅仅从文学作品的价值来看,这种疏忽是可以懂得的,但从文学对人的成长作用来说,它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校园文学的价值的?
吴思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影响的成果。开展校园文学运动,不仅是领导学生写作,更是领导学生做人。它会让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个性,涵养自己的心灵,让浮躁的心态转化为深沉,让庸俗的情感转化为高尚,从而使自己的心坎世界变得美好、纯粹、丰富、隽永。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更的时代。文学是不能直接转变世界的,但是它却能对参与变更世界的人造成影响。它使人们在凝神观照审美客体的同时,也把探测的光柱投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扪心自问: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从而激发自己摆脱动物本能和种种异化状态,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转变自然、社会和人的伟业中实现自我,做一个大写的人。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塑造人的灵魂的任务,是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学运动,所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方面,却是不可少的。
记者:校园文学的价值在当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器重?如果是在被疏忽的状态,那应当如何突破这种状态?
吴思敬:我不想或者绝对确定或者绝对否定地笼统地作出一个结论。但我认为,充分认识并且实现校园文学的价值,还是一个需要持续认真解决的问题。
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十分狭窄而偏激,他们请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让学生逝世记硬背,变成做题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放着校园文学这样不需要多大投入就可以开展起来的为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收的好的教导情势不用,甚至对学生正常的文学浏览还去堵,去禁。这样的学校,文化气氛就会非常沉闷,非常窒息,缺乏活力,缺乏赌气。所以,要器重校园文学的价值,要害还是在于转变观念,把学校教导、教师教学的基点定位于“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