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一男子QQ群上扬言欲“复制校园惨案”获劳教,校园安全问题再次引人警醒。明日起,重庆市将展开为期3个月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届时,校园周边200米内将不准设立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合,校内电子阅览室“变身”网吧也将被严格查处(7月10日华龙网)。
引言获罪的年代应当已经过去很久的时间,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还在不断上演。对于扬言要“复制校园惨剧”的言论一出,旋即被认为是“制作可怕气氛迫害公共安全”而劳教。对于这样的言论,应当追查和细究的不应当是表面上的情势,而应当深究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奉节的男子只因为如此扬言,在于其是问题奶粉宝宝的家长,由于这样的事件得不到及时解决才想出这样的歪招,打算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救济,没想到,等候他的却会是劳教的下场。
而针对这样的事件,重庆市再次对校园安全进行大检查。惹人注意的不是别的,而是对于校园的网络言论环境的监管上。严禁散布谎言,不得将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变身为网吧。这样的举动到底是一个时间的扬汤止沸还是一场持久的举动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中世纪”的思路:将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简略化处理,一位只要采用封堵的手段就可以解决言论四处飘洒的困境。
现在的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内外的网络环境往往是开放式的,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们已经过火依附于网络来获取信息起源。而希冀通过将网吧进行监管和对校园内减少网络的数量上进行言论的把持真是一种小儿科的幻觉。由于现在的全部世界环境就是开放式的,在中国还是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产生的事情很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网络进行全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当人们对于传统的媒体感到扫兴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网络。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一些人盼望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网络是鱼龙混杂的。仅仅采用封堵的方法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将网络进行监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落伍的标记,而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前方就是开放、多元、融合的世界。假如人们对于正常的情感得不到宣泄,只能会寻求其他的解决道路来解决。
在心理学上我们知道,对于那些想自杀解决自己生命的人往往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往往是那些天天说着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或者那些所谓的散布可怕言论的人基本就不会制作什么安全事件,往往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人往往会制作出安全事件来。可见,即使是网络言论封堵起来,该呈现的事件还是会呈现,因为有的人不说就直接去做了。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对校园网络言论宜疏不宜堵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