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桥见证冷战换谍史
7月9日,俄美双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机场的跑道上完成了间谍交换举动。这是自1985年以来美俄之间最大范围的间谍交换。有人说,这让人有重新回到冷战时的感到。
三次换谍在桥上进行
冷战时代,美俄两国交换被俘间谍之事时有产生。当时的换谍事件多半在连接东西德的格利尼克桥进行。因此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间谍桥。这座桥连接柏林与波茨坦。平时桥上总是一片安静,没有人烟,对于间谍们来说,一水之隔,简直如同两重天。
1962年2月10日,美国在“间谍桥”上用擒获的俄间谍头子阿贝尔,向苏联交换被击落的U2高空侦察机飞翔员鲍尔斯。
1985年6月12日,波兰和东德的25名囚犯及美国4名囚犯也在“间谍桥”获释,成为冷战期间最大范围的间谍交易。这是当时人数最多的一次换谍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1977年移民美国的波兰间谍札卡斯基。他在美国期间,用大笔金钱贿赂一名在休斯飞机制作公司的员工,获得美国军机的雷达和兵器文件。1981年,札卡斯基被美方逮捕。1985年6月,他被用来交换在东欧被俘的23名美国间谍。美方至今没有公开这23名间谍的材料与身份,文件中仅以“相干人士”称之。
1986年2月11日,当时苏联最著名的异议分子夏伦斯基与另外3名苏联囚犯在“间谍桥”上获释,西方国家也释放一对捷克籍夫妇间谍档及另外3名间谍。苏联指控夏伦斯基自1978年就是美方间谍,但他不承认,说他是因为争取人权而遭迫害。
换谍事件有输有赢
换谍事件通常涉及重要间谍,目标之一是下降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保护己方间谍人身及所知情报的安全。换谍不但可让两国相互保存颜面,既不为难,也不承认间谍运动,保护所涉间谍情报的安全。这种性质的换谍,在冷战时代有如一场游戏,有输有赢,代价不菲。
不过,前美国中情局法律顾问史密斯指出,当年美国很少在嫌犯尚未定罪时就协商换人。这一次做法也显示,对于俄罗斯间谍们的控罪并非那么严重。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迅速解决间谍事件对奥巴马政府有利,因为诉讼代价高昂,聆讯期间,美方将不得不披露反间谍手段。如果审判拖延数年,那将成为美俄关系的阻碍。目前,两国在俄罗斯参加世贸组织、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上仍需紧密合作。(起源:世界消息报 记者/卫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