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穷人”捧热《蟹工船》
许多年轻人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参加了日本共产党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旗手小林多喜二发表于1929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的小说《蟹工船》,近年来又开端风行起来。日本多家出版社已重版这部无产阶级文学的经典之作,仅新潮社出版的《蟹工船》,累计销量就已突破100万册大关,一直稳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一度攀至榜首。另据报道,一家出版社将《蟹工船》改编为连环漫画本,发行也多达40余万册。根据《蟹工船》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拍摄过《疾走》等片的著名导演SABU执导,松田龙平、西岛秀俊主演)也正在制作中,将于今夏在日本全国上映。导演表现,故事没有明白的时代设定,因为劳动者奋斗的故事在现代也是存在的。
小林多喜二之创作《蟹工船》
小林多喜二1903年出生于秋田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4岁举家迁往北海道小樽若竹町。其父母爱好文学和戏剧,小林多喜二也从中接收到文学的熏陶。1921年,小林多喜二进入小樽商业高级学校,对文学产生更自觉的寻求和投入。他广泛浏览西欧和俄国的近代文学作品,尤其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凌辱与被侵害的》、《穷人》等,对这些作品的人道主义精力和人物的性格力量,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1924年,小林多喜二从小樽商校毕业后,开端在北海道拓殖银行小樽分行任职,一边工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
当时日本正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漩涡之中,国内阶级抵触空前激化。日本帝国主义打算通过对外加紧发动侵犯战斗,对内加强剥削和镇压,以摆脱困境。北海道的渔业资本家,便趁机勾结日本帝国部队,利用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广泛失业的情况,雇用便宜劳动力,驱使他们到蟹工船上,强迫履行监狱工棚制的奴隶劳动,渔工们经常进行自发的奋斗。小林多喜二深入到蟹工船的停泊地,向渔工和工会进行详细的调查后,创作了这部《蟹工船》。它描写北洋蟹工船上的渔工、杂工所遭遇的蛮横剥削和残暴镇压,过着地狱般的非人生活,以及他们接收革命思想的影响和血与火的洗礼,逐渐觉悟,加强团结,在生逝世线上同作为“阶级恶”的象征——渔业资本家的代理人浅川监工及其他恶权势进行英勇、机灵奋斗的过程。这场奋斗虽以失败而告终,但觉悟了的工人阶级并没有气馁,他们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织力量,满怀成功的信心,再一次迎接新的战斗。作品发表后,小林多喜二一跃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创作了《在外地主》、《为党生活的人》、《沼尾村》等许多优良作品,其文学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犯战斗,对内加紧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文学运动的血腥镇压,已迁居东京的小林多喜二于1932年上半年转入了地下运动。翌年2月20日,他在街头进行地下联络工作时,被叛徒出卖,遭警察逮捕毒打致逝世,就义时年仅30岁。
唤起社会底层“新穷人”的共鸣
数十年的时间流逝了。也许小林多喜二自己也没有料到,他在80年前写的这部《蟹工船》会再度火爆日本,风靡欧美,震动劳苦大众。《读卖消息》分析说:《蟹工船》之所以热卖,与当今年轻人为过于严酷的劳动环境所困息息相干。尤其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人们对身边事物的不断定性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像《蟹工船》这样刻画残暴环境中艰难生存的劳工文学也就具有了特别的号召力。连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分析指出:“这部小说突然畅销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唤起了社会底层‘新穷人’的共鸣。”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增加,在1.2亿人口中,号称拥有“1亿中产阶级”,可谓大众过着小康的生活。可是,自90年代初呈现泡沫经济,日本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戏剧性的变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陷入不安。尤其是2007年以来,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经济陷入萧条,大企业向国外转移,中小企业自保或倒闭,用工条件苛刻,多雇用临时工和便宜的劳动力,工人工资程度降落,失业人口大增,完整进入了“差别社会”的时代。据2007年度《劳动力调查报告》统计,年收入不到200万日元的工人(包含正式工和临时工),也就是处在贫困线以下者,达1700万人以上。2008年度,日本非正式雇用者即临时工,大大超过了正式雇用者,其比例达34.1%,他们被“视若物品般用过就扔”。于是呈现“新穷人”的社会现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