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家门前的板凳上,这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现在只能听清在耳边大声喊出的问题。但他依然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18岁那年,曾经在张季鸾的墓前看到蒋介石、宋美龄向墓碑鞠躬的场面。当时,蒋介石“穿着白衣服,戴着一顶小草帽”,而宋美龄穿着粉红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帽子就像一朵打碗碗花”。
曾经跟着张季鸾上过课的村民王俊春,在公葬仪式中负责“唱礼”。这个如今已经102岁的老人用浓重的陕北口音描写着当时的场景:发来悼念的书信成堆成堆地摞着,陵墓周边人山人海,前来看热烈的人把周围几百亩麦地都踏光了。
“人们不感到悲伤,只感到高兴,因为我们中国居然出了这么个伟人。”他急切地向前倾身子,竖起一根大拇指,“张季鸾不是一般人啊!”
张季鸾祖籍在陕西榆林,当时之所以选择将他葬在西安,是因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专门为了迎接他所挑选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们传说,这里背靠高山,两侧两条水渠流淌,号称“双龙戏珠”。而在文献记录中,这里被誉为“天留佳壤,以待大贤”。
在这场公祭之后,一座“又大又有气势”的陵墓,就在村庄东头的塬上盖了起来。年纪大一点的村民都记得,那里有高高的围墙,门口的几个石墩子“两三个人都抱不住”。走进大门,砖铺的一条大路,连接着一道长长的台阶,“不知道要多少级”,才干走到那块又高又大又厚的墓碑脚下。
公葬举办的时候,邢炳年只有8岁,还没有什么太确实的记忆。他只是在长大后去过那个美丽的陵园,有时候,他会站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看看石碑上的文字。如今,这个66岁的当地村民回想起这座已被猪场、砖厂挤占了大半面积的陵园,只能连连感叹“现在哪儿的墓也没它好”。
在他的记忆里,陵园院墙外本来种着一排茂盛的洋槐树,通往墓碑的那条砖铺小路,两侧也有两道繁茂的花墙,里面种着些自己从没见过的花。陵园的里面,有两片桃园,而在台阶的尽头,墓碑周围,则是一大片的松树,那是专门从周围的山里移来的“秦岭松”。
“惋惜后来被砍掉了。”看着墓地上密密麻麻的荒草,邢炳年有些遗憾地摇摇头,“要不,这里现在已经是一片森林了。”
[1][2][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