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幻想国的覆灭》被网友Isaiah指称存在“抄袭嫌疑”后,迅速成为新的学术关注事件。朱学勤11日接收采访时称,自己已经接到很多媒体的电话,正在写正式的回应文章逐条反驳。他说:“不会像汪晖那样一言不发,不会成为第二个汪晖。”朱学勤坦言,非常盼望复旦大学启动调查机制。(7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汪晖事件”尚未了结,“朱学勤事件”波涛再起,学术界的打假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为著名学者,同样被指抄袭,两起事件的类似性显而易见。但细细比较,两起事件却也有着明显的分野,这突出地表现在质疑者和被质疑者的态度上。
自今年3月份,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汪晖〈对抗失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后,“汪晖事件”不断升级,直至几天前数十名著名学者和教授联名请求清华大学调查此事,直接当事人汪晖一直没有直接回应,也没有公开露面。而在“朱学勤事件”中恰恰相反:事件刚一披露,朱学勤就作出了公开的回应,并明白表现盼望启动调查机制;而揭穿他的网友却还蒙着神秘的“面纱”。虽然双方的身份明暗无关紧要,但给大众,的感到是大不一样的。至少在这一点上,朱学勤是值得确定的。
当然,这两起事件的关系还是“抄袭”是否成立,这个结论不是当事者所能做出的,而应当是被质疑者所在单位或当初审定者来认定。在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清华大学一直无动于衷;而在朱学勤本人的请求下,复旦大学会作何反应呢?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汪晖和朱学勤到底算不算抄袭者,但两起事件中两种不同的危机处理方法已经高低立判。我总感到,既然事情已经产生了,就要勇于面对,回避总不是个措施。(隆重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