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笔前,我曾重复思考这两者的之间的接洽?良久,好象也并未看出什么端倪。也许是对这两者的认识程度未及,只是一时血汗来潮时发表的一些谬论。
缘于一篇网络短文。
数日前,一个偶合,我有幸临得一篇以《白毛女嫁黄世仁》为题的文章,此文点击量超高。大致看了下,作者文风倒也普通,但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将两个对峙阶级安排成一次婚姻,着实思想有够超前的,勇气也令人“敬畏”。
我想若是将作者放入多年前延安的那次《白毛女》公演现场,并朝台下观众说:看这就是积极撮合喜儿与黄世仁的那个人。毋庸置疑,你的下场会很惨。据说,那次的公演。有个士兵因仇恨黄世仁至极,竟失控地举着枪对着台上的”黄世仁“欲作射击。好在为旁人所禁止,不然成果是不可估计的……
(二)
逝世逝世扣住”白毛女“而言,她是就社会宽大劳动国民的象征。那时,沉重徭役,苛捐杂税的现象笼罩着全部华夏大地。《白毛女》的故事正是对那个旧社会的写照。然而,通过“白毛女”的遭遇,将地主,幕僚的剥削手段无形放大,放大至一个阶级枷锁,锁住的正是宽大劳动国民。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窝火,有阵无名之火在胸口乱窜。待情感稳固些时,瞧一眼作者的笔名,感到并不象一个哗而取宠之人。我开端重复考虑作者的居心,甚至彻夜未眠。
“是作者无事出点风头?还是另有高超?”
终于从一段文字中仔细揣摩,好似领会到点什么“东西”。这行文字是:
“自喜儿从嫁黄世仁后,终日大鱼大肉,穿金戴银,住大宅,出门八抬大轿……”
这段文字的描写固然普通,却似乎隐义重大,好似文中所讲的正是一个现代的女性。不知不觉,一个新谚词汇闪过我的脑海--当下风行的“白金女”。完整颠覆了之前的“白毛女”形象。
事实,作者的惊艳正是此处。将一个旧社会的被剥削者通过灵机一动的“装饰”后,浮现为一个新社会“潮流者”,伎俩可谓高超。由此,我错怪他了。
(三)
是的,时移世易。“白毛女”的故事已沦为过去。当今人们寻求物质享受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于是,不知何时起,这社会多了一群“新新女性”。正是散满铜臭气味的“白金女郎”。她们同白毛女一样,拥有美丽。惟独在于应用美丽的“主副性”不同。“白毛女”的美丽,为金钱者所觊觎。而“白金女”则是利用美丽觊觎金钱者。这便是本质的差别,也是社会发展留下的一丝诟病。从精力上转变这一社会的“浮气”几乎后果不大。倘若,写一篇稿论去鞭挞,就用“白金女”的名字而文。得到如下:
“白金女从嫁某金钱男后,终日山珍海味,佩带钻石黄金,住别墅,开宝马……”
显然,这样的表达伎俩有些三教九流之风。这样的景象在当下着实算不得什么稀奇之事。很平庸,就象一日三餐那么平常,基本没有任何鞭挞力度。更别说是拯救一些“市侩”者的灵魂。有的人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这样的文章。
而用“白毛女”作一个引线,后果则不一样了,首先从字眼上就可吸引读者的眼球。将表达的蕴义暗藏其中,强盛了文章的深度,让读者由愤到敬,自然谴责的粒度大不一样了。
(四)
如今,人们并不愁吃穿。寻求,所谓的寻求,人人都有。过于的寻求只会将自身的价值下降。“白毛女”也好,“白金女”也好,只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女人。但,一个为人挚爱,一个为人不苟。
(五)
执笔至此,窗外马路上,邻家姑娘上了一辆我从来没见过的人的宝马车,表现得十分密切。这好象是她这个月换的第三个男朋友了吧……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从“白毛女”到“白金女”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