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听到一些人发牢骚,特别是在遇到工资调剂、人员变动、物价上浮等问题时,有些人不免发发牢骚,对世道“不公平”发表一些见解,出一出心中的怨气。什么“发了投机倒把的”、“升了溜须拍马的”、“红了哼哼哈哈的”;什么“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的老婆背靠背”;什么“一等国民大盖帽,吃了原告和被告”等顺口溜,不胫而走,至今传为笑谈。
有道是:“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语”。人有七情六欲,遇有不公平之事,发发牢骚,乃是常情,不可妄议。但依我之见,牢骚还是不发的好。因为发牢骚没什么利益,发者只不过吐一时之快,出出怨气、闲气而已。殊不知,发牢骚者要是成了习惯,就会越发越大,越发越多,久而久之,气大伤身,不利健康。尤其是几个人在一起发牢骚,更是怨气冲天,感到处处不公、事事不顺、人人不和,易造成思想混乱,助长低沉情感。其成果影响团结,工作干劲消减,不利于单位建设发展。
列宁曾开导女共产党员、著名国际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不要因个人受闲气而发牢骚,并且告诉她自己就曾把所受的闲气“硬咽下肚去”。毛泽东同志也开导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这里,他给医治“牢骚症”开了一个药方,为了“防肠断”,就要“放眼量”。这就是把眼光放大放远一些。看问题,想事情,要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放眼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大业;放眼于国家和单位建设的大局;放眼于有利于团结和谐这个基本。处处换位思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联合起来考虑;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联合起来考虑;把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联合起来考虑。当遇到所谓的“不公平”之事时,你就去用这“三把尺子”量一量长短,看看是否合理、公平、公平,也许自己心坎的牢骚就会消减,心平气合起来。
我这样说不是让大家遇事“明哲保身”,麻痹不仁,与世无争。相反,我主意对那些不公平之事,倒要挺身而出,论一论长短,争一争高低。但不是发牢骚,而是采用正确的工作方法,走正当的道路,合法的渠道,向党的有关部门积极反应情况,勇敢检举一些不公平之事,甚至诉于公堂,绳之以法。
当然,作为领导者,还是去做“多一点公平,少一点牢骚”的事,要广开言路,去做“公平立、奸邪塞、私权废”的事,胸襟如海,广纳百川,敢于听牢骚,从中改良工作作风和方法,全心全意这国民服务。
“公平不公平,领导心知道”,各级领导都要时时注意,对牢骚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否则就会失去人心,影响自身形象,不利于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