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媒体称国民收入难倍增 分配不在多寡而在公平

时间:2010-07-26 16:49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早在2008年12月初,《投资者报》就在名为“我们的富民打算”的文章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的建议。当时我们的观点是,应当通过减税、加薪和建保障等手段,让国民的人均可安排收入在未来10年实现增加3.2倍的目标,使全国居民可安排收入占GDP的比重由45%进步到70%,让全部国民享受到经济增加的红利。

  时隔一年多,官方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表态变得空前密集,具体的“国民收入倍增”措施也在酝酿之中。据《国家财经周刊》报道,一份以“工资倍增”为目标的收入改革计划征求看法稿,已经摆在决策层案头。该计划提出了“冻结垄断行业工资、同工同酬、竞争性行业一线员工工资5年倍增”等建议,引起了各个利益方的激烈博弈。

  令人担心的是,当前诸多增加国民收入措施,似乎都聚焦在“企业让利”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官员张建国日前对媒体流露,目前“全总”正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工资条例》,并将投入1000万元在10省市试点聘请专职人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力争到2012年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履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

  从表面上看,增加国民收入最重要的道路,就是企业给员工涨工资,但如果问题真这么简略,当前贫富差距的抵触就不会积累到如此尖锐的地步了。

  国民收入实现5年翻倍,意味着每年人均收入要实现15%的增加,而过去10年间,全国城乡居民的可安排收入年均增幅只有11%。不要小看这4%,如果未来5年每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增速多4%,意味着国民总收入将多增加14万亿元,年均多增加2.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将由45%增加到62%(如果未来5年GDP保持8%增加的话)。

  如果城乡居民在财富蛋糕中的分配比例要进步17个百分点,势必有人要少拿17%,这个部分全由企业来承担显然不现实。原因很简略,我国范围以上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就算企业把全部利润拿出来加工资,也无法实现“国民收入倍增”。

  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无非是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完成,这三者的分配关系中,政府盘踞了最主动的地位。政府是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履行者,居民和企业在获得收入时必须先向政府纳税,税收的多寡取决于政府的立场,纳税人没有多少谈判空间。更何况,政府除了税收之外,还把持着土地、公共服务、国有企业等最重要的生产材料及其定价权,这都会影响财富分配的成果。

  政府在财富分配中的优势地位无需争辩。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8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6.2倍,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9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增加了2.6倍。

  而企业与居民间的财富分配,重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当企业的用工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时,企业就要进步工资以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当情况相反时,则会呈现劳动力薪酬程度低、失业率上升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名义失业率为4%,这个程度已经不低,更何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数据不在统计之列。所以,我国长期以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现实,是制约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

  而人们贫富悬殊感受最强烈的,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巨额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带来的不公平感。中国改革基金会研究员王小鲁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存在的“隐性收入”可能高达9.3万亿,其中“灰色收入”估计有5.4万亿之巨。“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全国平均城镇居民收入比原有统计进步了1倍,达到人均3.2万元。可见,如果把“隐性收入”拿出来“削峰填谷”,倒是立刻可以实现国民收入倍增。

  收入分配的核心,不在“多寡”而在“结构”,不在能否“倍增”而在是否“公平”。当前政府收入的分配比例过多,腐败群体的隐性收入过多,这种畸形的分配结构蕴含着宏大的危险。如果对此视而不见,仅仅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找平衡,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强行请求企业出钱让利,其最终的成果将使经济实体受到损害、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才能降落,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相关阅读
  • 门票涨价有道理吗? 听证环节仍缺乏公平的保障

  • 上一篇:中华文明长了2000岁?孙立群:不要人为拉长历史
    下一篇:《唐山大地震》三天破亿 追上《阿凡达》纪录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