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中增加娱乐元素,让观众开心一笑,这本身没有错,但必定要注意相干“笑料”的选择,不能信手拈来,否则就会有胡闹之嫌。
新版《三国》为了加强娱乐后果,在台词设计上着实胡闹了一回。比如,刘备评论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曹操自我评价“老母鸡变鸭,曹阿瞒变成了曹将军”等等。把民间谚语和歇后语进行阉割,嫁接到刘备、曹操等历史名人身上,搞笑的意味有了,观众也笑喷了,但历史的神经却错乱了:刘备咋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扶不起的人?曹操最反感别人叫他阿瞒,咋自己叫上了?还自比老母鸡。赵云为救阿斗,七进七出曹营,杀逝世兵将不计其数,曹操非但不心疼,反而大呼“我爱逝世他了”;貂蝉受伤,薄情寡义、凶残暴虐的董卓竟伤心肠喊出“我的心肝呀”。这样的台词我们只能在现代偶像剧、煽情戏里才听得到,居然出自曹操、董卓之口,岂不令人狂汗。古人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尚且讳莫如深,何况曹操、赵云均为男性,又处于战斗状态,曹操再现代、再轻浮、再直白,恐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台词设计,需要讲究一个语境,即便融入时代元素,也应当想想古代人能否说得出这样的台词。
新版《三国》在情感戏、女人戏的刻画上也有胡闹之举。比如剧中刻意强化吕布与貂蝉的情感戏,让刘备和孙小妹有了真情感,甚至还浓笔渲染司马懿的老夫少妻恋等等,让观众颇感意外。剧中对女人的刻画也是下了大力量的,貂蝉、孙小妹、二乔、静姝等人均有不厌其烦的交待。大肆兜售情感戏、女人戏,居心无非是拉拢观众。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多了些情感戏、女人戏,新版《三国》也很难吸引女性观众,却可能引起大部分男性观众的反感。三国历史毕竟是男人心目中的好汉历史,情感也好,女人也罢,只是这段历史的调味品而已,点到为止方显高超。
另外,新版《三国》让诸多人物自杀,已经不再是娱乐,而是彻头彻尾的胡闹了。有评论说,让关羽自杀,是为了渲染一种苍凉的气氛;让庞统、黄忠自杀,是为了凸显对刘备的忠义,是尊刘的需要;让汉献帝自杀,是为了加强亡国之痛和曹丕之冷,有保护汉家正统和抑曹的作用。在赵炎看来,这样的评论是站不住脚的,慢说该剧对历史人物结局的肆意修正将产生何种消极误导,其鼓励自杀之举实在应受到责难,这绝不是赵炎冤枉该剧,看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镜头,太过简略,感到这两人应当是自杀的,看见关羽就自杀了,还要走到关羽跟前自杀,临逝世更不忘给关羽刀上吐点儿血,这是不是该剧的故意?在生存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爱好三国历史的青年人看到如此多的三国人物自杀,他们该作何想?人类可以轻慢一切,就是不可以轻慢生命。压力在什么时候都会存在,为回避压力而选择自杀,绝非好汉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版《三国》修正历史倒算不上什么了。
赵炎无意贬低新版《三国》的改编成果,毕竟其在立意上,更贴近现代观众的观赏心理。再说了,现代娱乐有时候跟胡闹也差不多,比如湖南卫视的快活男声出现出的“伪娘”们,居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安徽黄山打造“西门庆之乡”,提倡年轻人学习西门庆,可见“流氓之乡”也娱乐;网络红人凤姐的超旺人气等等,娱乐里有着几分胡闹,胡闹里有有着几分娱乐。只是,新版《三国》拿历史来娱乐,将娱乐与胡闹并举,在国内影视剧中堪称罕见,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倒是经常有这样的胡闹,莫非高希希导演拜师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