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一公立中学,下午3点半,穿着粉红、蓝白校服的“西部”学生(农民工子弟学校并入)已经放学,穿着蓝黑色校服的“东部”学生(本地生源学生)则要去上课。同一学校屋檐下“东部“西部”间有看不见的“围墙”隔离。(6月9日《南方都市报》)
城市化的过程,无疑伴随着无穷的阵痛。农民工进城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导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无论在哪一个城市。上海市在2008年已经完成所有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停并转”过程,但是一个围墙拆除了,新的围墙就呈现了。一个看不见的“围墙”正在悄然形成,将农民工子弟和本地生源的学生无形隔开。
这样的对于农民工子女的管理模式,自然让人想起北京对于大兴区那些城乡联合部的管理模式,封闭式管理,建立起栅栏来。两者具有惊人的类似之处,那边是“封闭”,将底本开放的空间封闭分割开来,用人为的力量阻断信息和资源的自由流通。从“闭关锁国”的历史来看,这样的做法自然是退步的,它基本上是针对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一次“反动”,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当校园里建立起无形的“围墙”,在无数人的心坎便会形成思维定势,那便是人与人本身就是有差别的。
而造成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尤其是农民工进城之后呈现的教导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户籍制度。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1958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还是底本,这样的规定已经明显过期。这种户籍制度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尤其是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显然是一个枷锁。那便是对于流动人口的障碍,阻隔着那些人们自由流动的意愿,这个在农民工子女的教导问题上表现突出。
上海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停并转”是全部中国一线城市试图解决此类农民工子女教导问题的风向标,被认为是打消轻视的良方,实现“公平教导”的本义。然而,在现实的语境下,却面临着无形的“围墙”阻隔,而这些人为制作的“围墙”无疑对于那些在这里接收教导的小孩子们来说,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将是一种损害。因为在他们幼小的时候便埋下了差别和不公的种子,这样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生长,对于全部社会的发展将是一种致命的伤痛。
能看得见的围墙,作为有形的东西,人们能够避免后患。而看不见的围墙不是在人们眼睛里而是在人们的心里深处。试想,在这里上课应用的教材、校服、教师等资源都是本来农民工子弟学校内的。那么,这样的“合并”基本没有现实意义。只能加剧底本就有的教导不公平现象的鸿沟。因为没有合并之前,孩子们在子弟学校毕竟都是家庭类似的,而合并之后,尽管还在一起,但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经开端呈现“暗影”,因为他们可以看见自己跟别人的宏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还是在同一个屋檐下。
对于农民工子弟的教导管理体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智慧和风采,因为这样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命运,他们的健康成长乃是真正的祖国的未来。而很难信任,连自己幼小“隐形的翅膀”都已经被压伤的他们会不会飞得更高。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无形的“围墙”压伤“隐形的翅膀”
无形的“围墙”压伤“隐形的翅膀”
时间:2010-06-10 14:42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虔诚可爱的狗
下一篇:“票决”贫困生的悲剧和无奈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