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猛然发觉、或后知后觉,也许是编辑素质参差,加上作者自己也要面子、尊严的缘故,一些作者总爱不把编辑的决定当成一回事儿。我所指的,是编辑根据文体、论述,作退稿处理,或替作者转移栏目标问题。
有些文章,情义逼真,布局结构可见新意,然而论述实在过于单薄,混乱了,例如排列像诗歌,有一句没一句,标点符号往往无影无踪,故退稿处理。可你一退啊,作者也很灵,很快地就把文章再投过来,且原封不动,一字未改。这种“屡败屡战”,屡屡重投,再接再厉,这种表现,精力可嘉。有点像我家里养的其中几只猫,不管任何时候,只要自己爱好,老爱跳上我的大腿,赶了,还是跑来、又跳上来,一而再,再而三,无休不止。
能有这种“保持”、“自负”,作者的勇气,可见一斑。所以,我也只能自负、保持,写下之前已经记住的理由,保持原判,退稿处理。退稿并不难办,因为文章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倒是明明是散文,却投到杂文来的,这令我哭笑不得,不得不“保持”一番。粗略一看,认为是散文的,我便转移到散文栏目,当然,有时候,就像这两天吧,也会逾越,干脆审核,发到散文去。或者有些作者不愿意“杂文”成了随笔或散文,心里别忸,不好受,认为编辑小看、看不起他的文章了,当查看、发明栏目不同以后,就立刻修正,将属于散文的,又重投到杂文去了。在此,有需要阐明的是,若发明栏目不同,多数不是系统出了问题,绝有可能是某个编辑替你分析过,转移到较适当的栏目。
像我今天,就曾把一篇应为是散文的文章,从杂文转到散文,可不消片刻,那篇文章又回来了,更被一位编辑审核,当我发明的时候,作者已经如愿,文章当成杂文发表。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偏执固执,以致冥顽不灵,一味儿重投,只能一笑置之。可是,在我眼中,如果真是散文,即便能在杂文栏目发表,它到底还是一篇散文。
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多费唇舌,在这里说明诸如叙事抒情等,有关散文杂文的分辨。真要懂得理论的,可以自己去查阅。好心情的栏目不少,散文如感悟生活,杂文如百家杂谈,两者都有类似之处。不过,杂文是说理的,哪怕是歪理,只要你理得清,话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头头是道,听来服人,就行。还有一点,我感到是写杂文的利益,不怕人家来骂,正话当成反话来写,反话当成正话来念,随你爱好,读着读着人家把自己给对上、扣到文章里头,脸红耳赤,气得要回击的,甚至打回本相,反唇相讥,丑态毕露。这算是挺有意思,有趣的处所。
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位先生所说的,杂文不能抒情。其实,这也是写杂文的基础。一抒情、稍微抒情,情感流于文字、表面,就像一个本来武功高强,拥有金刚不坏,刀枪不入之身的大侠,却因为按捺不住,犯了近女色的禁忌,那潜心修炼的神功立刻被破,他也就完蛋,一命呜呼了。至于浓墨重彩抒情的“杂文”,就如同中了蛊惑之术、猛灌毒药,明摆着是走向逝世路的了,却逝世得比谁都更加难看。简略来说,杂文的抒情,就是说理。
另外,我有个习惯,如果有空,会关注一下自己所审的文章及其评论。今天就刚好看见一则评论,其大意是说,我的编者按来来去去都是那么一句“读来信任能让读者有所思考,各抒己见”,能不能有点新意。因此,也就顺便对编者按这个老话题,作一些辩护,分享自己的见解。
编辑对编者按,简略严格也好,也只有两个选择而已:按与不按,之前,“空白按”就曾经成为话题。我则认为,按是需要的,不能白掉空掉,可是,与其废话,没话找话,不如简略明了,明白写下编辑自己的感受见解,即所谓的“按”。虽然,同样是“读来信任能让读者有所思考,各抒己见或抒发己见”,然在我自己心里,心中有数,每篇文章,即使按语雷同、类似,然某些用字的不同,其意义,本质也就会有所不同。如尽管论述单薄,混乱,我也有“略显”,“较为”,“显得”之分,以分辨单薄混乱的程度。至于读来、读罢本文,能让读者“思考”这话,“思考”是我对杂文的基础请求。而让我感到能够从文中有所“获得”,“受益”,这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有必定的高度、深度。“若能丰富文中论述,本文定会更加出色”这话,就不论推荐与否,都有可能呈现了,阐明文章还有进步的空间。偶有时事民主问题,认为需要引起读者注意,便会于按中写上“读来盼望读者有所思考,作出关注”,“积极努力改良”等话。至于“文体趋向散文”,指出文章其实是可以归纳为散文的。
相关阅读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