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9日北京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上,这位擅长广彩人物、花卉、动物的工笔图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余培锡,在继承传统花式的基础上,接收各种中外艺术精华和现代生活题材,不断地设计新花式,迄今已独立创作设计新花式600多件(套),授徒500多人。
我国在非遗保护中,形成国家级的保护项目和传承人少而精,省级的数量较多,而县级的就更多的金字塔结构,使得保护重点放到基层。参加“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虽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他继承的德化民间传统瓷雕技艺,成为德化民间传统瓷雕得以传承的要害。
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
6月7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和成果”发布会上指出,“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急的历史使命。”
同时,在北京展览馆,由文化部主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上,琢玉、雕镌、编扎、织绣等九个单元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百余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在现场演示制作技艺的举动,更像是保护非遗的无声召唤。
非遗保护仍面临许多艰苦
我国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领导下,逐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基础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统。
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至2009年评定并颁布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了闽南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
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王文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和成果”发布会上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同时也必须苏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艰苦和问题。
首先,共性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加快,重要依附口传心授方法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这也是国际性的问题。第二,就我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言,重要是一些处所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呈现超负荷利用和损坏性开发,背离了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急的历史使命。针对存在的艰苦和问题,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家将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放在重要地位。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白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计划、分步实行,点面联合、讲究实效”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最终建立起科学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方法是立法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度、参与度正在加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