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
佛顶骨约一元硬币大小,黄中透白
佛顶真骨什么形状?
专家:世人已1400年没见到
阿育王塔中出土的两套金棺银椁中,一套是带须弥座的鎏金银椁,另一套是方形银函。韩伟告诉记者,历史上很多朝代都风行函、椁、棺合用,椁是套在棺外的大棺,而函又套在椁外。“比如法门寺地宫的八重宝函,第一重是盠顶的大铁函,里面的盠顶宝函内又有一个檀香木函,再里面是水晶棺、玉石棺。”
历史记录武则天曾用九重宝函供奉舍利,一般来说皇帝赐赏的宝函,重数就多一些,而民间的就少一些。韩伟表现,南京七宝阿育王塔出土的银函,算上最外面的石函、大铁函、“塔王”以及银椁、金棺,“最起码有五重”。
韩伟告诉记者,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世人已经有将近1400年没见到佛顶骨了,它到底是啥样子,谁也不知道。他说,唐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7年,王全策派使者出使印度,到古印度的伽毕试城(今阿富汗科波尔谷地)取回一块片状的佛顶骨。到了显庆五年,又有一块蜂窝状的佛顶骨,被从古印度的那竭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迎请到洛阳。关于蜂窝状的佛顶骨,《洛阳伽蓝记》里记录:它方圆4寸、黄白色、下面有孔。南京的佛顶骨,会是啥样?韩伟说,有可能是片状的,也有可能是蜂窝状的。有一位专家推测,根据历史文献记录,南京供奉的佛顶骨大约一元硬币大小,黄中透白。
据介绍,唐代是历史上第一次佛舍利崇拜的高峰。“当时的唐高宗、武则天等六七个皇帝、皇后都崇拜佛舍利。而宋代的元丰、天禧年间,则是舍利崇拜的第二个高峰。
汲取法门寺教训
大报恩寺遗址要过细考古
“现在已知的佛顶骨,全世界只有一块,它不在古印度,而在中国,很了不起的事啊。”韩伟表现,佛顶骨、舍利是大报恩寺遗址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发明。
他表现,20多年前他主持发掘了法门寺地宫。虽然曾入选新中国十大考古发明,但这几年他越来越感到当时“做得太少”。“法门寺很大啊,有24院,而我们只发掘了主殿一个很小的部分,就是挖了些东西,搞了个博物馆,丢掉了很多文化资源。”他盼望这一教训能对南京的同行有所借鉴。“从长干寺到天禧寺,再到报恩寺,历经六朝、隋、唐、宋、明,地底下的遗存重重叠叠,寺院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我们考古工作者应当摸清全部历史发展的脉络。”
而据记者懂得,南京长干寺地宫遗址考古发掘后,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撤出考古现场,这些年他们仍然在现场考古发掘,摸清了当年的香水河以及香水桥等。
让世人重认识南京佛都地位
根据书籍记录和考古发明,可考证有佛骨的塔,哪些处所有呢?首先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发明);第二,是北京灵光寺招仙塔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发明);第三,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81年发明);第四,是镇江甘露寺铁塔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发明);第五,是杭州雷峰塔的释迦牟尼佛髻发舍利(2001年发明);第六,是辽宁朝阳北塔的释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发明);第七,是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发明)。这里面,以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最为可贵,其次,就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它是肉身形成的舍利。
专家说,“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也是级别最高的,那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专家说,这次佛顶骨、舍利重光供奉大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说,南京其实是一个佛都。北京灵光寺招仙塔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其实也曾经在南京供奉过。南朝时,一位高僧从西域带来了佛牙舍利,供奉在建康都城的上定林寺,还为这颗佛牙专门造了“佛牙阁”;只是隋朝政权建立以后,这颗佛牙才流到了长安,明清的时代又到了北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