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缺乏关注 余老师再度出山
余秋雨成“及时雨”
□记者 王昊
“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单项决赛已于6月9日晚拉开帷幕,本阶段赛事将持续到6月26日结束,按照美声、民族、风行、原生态、合唱的次序共赛18场。虽然要看青歌赛的最高潮——颁奖晚会尚需等到7月2日,但单项赛的开赛已经为观众带来了令人高兴的“新看点”——在之前团体赛中取消的综合素质考核环节“回生”,而多次出任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也再次登台,坐镇全程比赛,受到多数观众的欢迎,成为青歌赛的“收视率拯救者”。
自食其言为救急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上届青歌赛余秋雨曾因备受责备表现“再不参加青歌赛”,而这次再度出山,无论如何是属于“吃了吐的”。所以,他一亮相,便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本次时间短,只有十几天;二、央视盛情难却,又能宣传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最后,甚至还以一句“以后我参不参加,还要另说”收回了之前的“退出宣言”。
据业内人士分析,青歌赛之所以力邀余秋雨出山,重要是出于收视率方面的考虑。
在不久前的团体赛上,残暴的“淘汰机制”并未给比赛带来看点,收视率大不如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视相干领导硬着头皮到上海“三顾茅庐”请余秋雨出山。对此,余秋雨的私人秘书金克林证实说:“央视领导特地飞到上海三请四邀,余老师实在是盛情难却。”央视的“诚意”还表现在为余秋雨临时修正比赛规矩上:底本规定选手要在1分钟内答复三个问题,但由于余老师太“啰嗦”,一度呈现了选手只有2秒答题时间的状态,为了让余老师充分施展,央视当场修正了规矩,余老师发言不受时间限制。
选手频频出洋相
在上届青歌赛上,余秋雨的“口误门”虽然受人诟病,但也成为让不少观众开心的元素。比如“鲁国太弱小,所以不属于战国七雄”、“孔子是战国后期人”、“莎士比亚是1916年逝世的”等。
而本届比赛则不然,观众“审丑”的高兴点转向了参赛选手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字?”“《史记》?……对不起。”选手当然知道自己是在蒙答案。“马可·波罗什么时候来到中国?”“明代?”“《马可·波罗游记》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写的?”“不知道……”。一位选手离谱地将豪放派词人答复成《水浒传》里的晁盖,还有一位选手执著地将画圣吴道子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都说成是齐白石,令第二现场的音协主席徐沛东都坐不住了,他一拍大腿对主持人说:综合素质评委可真不容易啊!确实如此,即使是简略到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样的简略问题,也有选手答不上来。
屡给选手找台阶
几场比赛下来,不少观众开端在网上“表扬”余秋雨。有网友表现:“就是为听余老师的点评才看青歌赛的,不然我才不会坐在那儿好几个小时呢。”多数支撑余秋雨“回归”的观众引用主持人张泽群的话说:“青歌赛,不能没有余秋雨!”
虽然也有观众为选手鸣不平,认为余秋雨喧宾夺主、出题太难、故意卖弄、让选手出丑,但多数观众则反驳说:难道为了让选手不受损害,就得问他们小学或幼儿园程度的问题吗?
余秋雨这次能够逆转上一届的“霉运”,重新博得观众,确实是下了工夫的,最重要表现为对选手十分耐心。比如,当选手将《诗经》答复成《史记》后,余秋雨忍不住为其找台阶:“《史记》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不是诗。”当选手将马可·波罗来华的元代说成明代时,余秋雨也为其打圆场道:“马可·波罗最后一次离开中国的时候,离明代已经不远了。”
此外,余秋雨此次明显是有备而来,当评委也不忘“充电”。据懂得,余秋雨此次当评委还带了几本环保方面的图书,“余老师看到主办方的考题后,筹备答案只有两小时,他又没有上网的习惯,所以解答问题基础上是根据平日的积累。环保是他所不熟悉的,所以特意带了几本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