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保险业从业人员对于保险的介绍,总是从“险”开端的。他们总是告诉你生活中存在多少潜在的风险,而投保可以合理规避。是的,按通常的懂得,保险保险,保的就是险。你不讲风险讲什么?但是请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那就是,保险业从业人员在讲述风险的时候,总是将一种相对低概率的事情,描写成极有可能产生的事。我认为这是一种引诱和误导。他们总是以“1%的风险和99%的风险同样是风险”而理念,利用人们的“万全心理”,来诱使对象投保。而其实基本没必要这么干。
请注意:保险的本质不是对风险的规避,而是对风险的补偿。也就是说,不是你保了险了,超速行驶就是安全的了。风险依然存在,这点我们要苏醒地认识到。所以保险的功效不是令你安全,而是在你受到侵害后,可以不至于受到太大的经济丧失。保险的才能仅限于经济。你在车祸后高位截瘫时,一份保单不会有令你重新站立的奇效,而只能保证你有基础的生存才能,仅此而已。所以,既然我们有空去计较危险产生后的经济账,何不去关注能令我们真正安全的事情?而好多人,因为有了一份保单,而开端对自己人生中的许多潜在风险开端疏忽,认为反正出了事可以赔。这样就导致风险产生的概率不断攀升,隐患持续升温。所以,如果灌输给了投保者一种“保了险就安全了”的错觉,那你就等于让他去找逝世,这是要受到道德的批评与谴责,如果法律足够完备,是可以被追究刑事义务的。一次灾害对一个人在精力与肢体上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残,一份保单,是否就可以挽回他对于自己的疏忽所造成的悔恨?到时人们不但不会感谢那个当时用甜言蜜语令其投保的人,反而会对其产生深深地仇恨。
所以,这种谬误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请求。保险保的不是风险,而是隐患,是你会担心的事情。这些事情包含的范畴只是那些可以用财力来挽回的事物。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保险其实是一种在长远的眼光审视过你的人生后,所做出的一个明智之选。也是一种思路清楚的投资理财意识。
根据保险的这一基本属性,我制定了以下的论述方略,来为第一次接触保险的人群,简明简要且入情入理地论述保险行业的规律与本质:
我们知道,货币是会不断贬值的。而货币的贬值和汇率没有任何关系,与之有关的只是我们的物价指数。通俗的说,物价涨了,我们的钱就不值钱了。而物价指数,学名叫CPI。从环比看来,CPI是有上升和回落的;但从同比看来,世界各国的CPI广泛处于一种上涨的态势。以我国为例,在日用品方面,以前大米多少一斤,现在多少一斤?而这种涨幅最明显的范畴,莫过于房产,这点大家都深有领会。而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所经历的高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加强,除了少数几个行业以外,物价指数还是得到了较为有力的把持,但仍旧以每年同比超过1%的速度向上攀升。而如果你不想让你手里的钱贬值,就需要找一个收益率高于CPI涨幅的理财产品。而我们知道,现在银行的利率是不到1%的。也就是说,把钱存银行,依旧转变不了你的钱贬值的命运。所以,在我们祈祷物价不要涨得比胡子还快、工资涨得比眉毛还慢的同时,选择一个收益稳固且相对有利可图的理财产品是相当必要的。把钱存银行,稳固却无利可图。投资股市期货,有利可图却不稳固。炒房是稳赚的事情,但那是在十年前。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是在当时炒房,现在早就成大地主了。可是十年前呢?有多少人想炒房,有多少人在炒房?而那些炒了房的人,就是抓住了一个重大的机会。而机会的特点就是:在它来的时候,很多人不认识它;认识它的人,又不敢抓住它。所以只有少数人去做且通通获得了成功。而机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你要等它,它不等你,过时不候。比如现在这楼市,就不再合适投资了。而保险不是一个机会。你今天投保是值得的,你十年后投保还是值得的。而保险也恰恰是一个收益稳固且相对有利可图的理财产品。它的年利率微高于CPI指数的上行压力。也就是说,保险能够起到轻微增值至少是保值的作用。这是对保险价值的客观评价。那说到了保险的这些特征,我想大家必定想到了国债。国债的利率可比保险高多了。是的。保险和国债都是一种收益稳固的理财产品。只不过国债你有钱也未必买得到,而保险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这就好比你有一万块钱,有人告诉你,给他十块,还你一百。你问他再多要点成不成?他说不行,多了不要。另外一个人问你借一万,还你两万。相比之下,你会如何选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