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教导部就曾请求各地创立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打算首批在全国断定500所传承校,每个省15所左右。这项工作的“北京版”即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新学年将启动申报,预计首批断定数十所。市教委将根据文化气氛、艺术教导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特点断定“非遗”校。
本市将充分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演出院团、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等艺术资源,设立京剧、昆曲、曲艺、舞蹈、太平鼓等“非遗”校。“情势有些类似体育传统校,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运动、校园文化建设都将缭绕断定的‘非遗’项目进行。”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说。
此外,本市还将为这些学校引入国外的“非遗”项目,使中小学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时,也不排挤世界其他多元文化。(记者刘昊)
相干消息
音乐教导将延至幼儿园
记者昨天从世界音乐教导大会上获悉,本市打算将音乐教导延伸至学前阶段,加强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同时,重视对音乐教导方法的开发和音乐师资的培养。
目前本市每年政府投入到普通学校音乐教导的经费达到6000万,今后还将进步,不仅将帮助幼儿园、中小学配齐音乐教学设施,还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本市还将把艺术教导延伸至学前,对三至六岁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教导。未来五年内,本市将打造一所高层次的学前教导师范学校,采用三年中职加两年高职的学制,培养6000名高程度的学前师资。
京剧进课堂 试点校增至百所
新学年,“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将从现在的22所增至百所,中小学各占一半。
自2008年开端,本市22所中小学成为全国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校,本市还研发出全国第一套中小学京剧教材,使京剧成为了本市的处所课程。“今年要让京剧成为更多学校的课程。”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说。
“京剧进课堂”将走进除音乐课外的其他课堂。例如美术课上讲解京剧的脸谱和服饰知识,历史课上讲解唱段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唱词和韵脚等知识可在语文课中浏览。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强调,“非遗”传承校、京剧进课堂等将不会增加学生累赘,将做好对各种艺术教导的整合,不加课时。
市教委一项关于本市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懂得情况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很多人不仅很少观看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演出,甚至有人不知相声为何物,更认不出胡琴、板胡等传统乐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