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法产生革命性变更,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应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艰苦。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巧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咒骂”。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别,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础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结构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附,由依附成让步,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明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含混,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应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利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为难地步,完整归因于新技巧的罪过乃是推辞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义务。在这一场新技巧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奇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才能,早已疏忽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法,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换工具。成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应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记,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发明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骄傲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巧怎么改革,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转变,而作为后来者应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接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良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应用法文”,韩国主意“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发明”,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郭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