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座民营博物馆———北京观复博物馆正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由于城市计划,北京观复博物馆附近开端大片拆迁,这片区域被计划为一片绿地。在废墟中的观复博物馆就像一座孤岛。昨天,观复博物馆相干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说,观复博物馆暂时不会搬迁,但另立新馆已经成为事实。
因为它的主创人马未都已成为中国收藏界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观复博物馆的命运备受外界关注。今年6月,马未都发布创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如今观复博物馆却遭遇拆迁的命运。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现状毕竟如何?昨天,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文博界各方观点。
屡屡被搬迁民营博物馆命途多舛
懂得观复博物馆历史的人会知道,它曾经两易其址,先后从琉璃厂搬迁到北京南小街竹竿胡同,后来又搬迁到了朝阳区金盏乡,如今又面临搬迁的命运。观复博物馆将在年底前三度搬迁?观复博物馆相干负责人告诉记者,搬迁应当是断定的,但未来3到5年内,应当不会被拆迁,新馆正在择址。
马未都曾告诉记者,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是唯一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支撑也能够收支撑平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每年运营费用在七八百万元,收入则重要来自三大块:门票约占运营费用的1/3;第二,观复博物馆常年为大众供给多种服务,如讲座、文物鉴定、场地出租、会员年费等,这些创收占博物馆收入的大头;第三块则是品牌输出,观复博物馆很快要在哈尔滨开一家分馆,该分馆为哈尔滨处所政府全资拥有,但会向他们支付必定的品牌应用费。
尽管观复博物馆摸索了独一无二的发展路径,但依旧很难回避被拆迁的命运。据懂得,近年来民营博物馆遭遇拆迁的事屡有产生。被称为全国首家民营摄影博物馆的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日前也接到了拆迁通知。而上海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曾因拆迁只好宣布关闭。江西景德镇第一家综合性私人博物馆兆吉明轩博物馆也被迫拆迁搬走,最后馆主只能把博物馆开在家里。
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博物馆,一般不能经常搬迁,国际著名的博物馆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积淀和经营。但国内的民营博物馆却屡屡遭遇拆迁的要挟。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曾对媒体表现,他一直想找块地建设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馆,可是至今未能如愿。他认为,好的地块价格难以蒙受,荒村旷野又不合适建博物馆,而短期租地,说不准哪天就要搬迁。这成了制约国内民营博物馆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生存遇窘地步方政府有任务扶持
马未都曾形容观复博物馆:“就像是岩石夹缝中一盆景,逝世不了,也长不大。”
观复博物馆是“民办非企业”。博物馆不是企业,不能靠文物盈利,但又是民办,没有政府财政支撑,要保持自身正常运转,显得步履维艰。如今,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不少人会这样想:“免费的博物馆还看不过来呢,谁还花钱看收费的民营博物馆?”
马未都提出,民营博物馆如果要生存下来,必须靠“制度”的换血。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100个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义务。今年6月,马未都又发布创立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管理。马未都盼望由此加强民营博物馆的抗打击才能。而博物馆也不再是属于一己之有,不必担心日后子女将这些文物变卖。
众所周知,国外的著名博物馆几乎都由企业、财团在支撑。而目前许多中国民营博物馆陷入了资金黑洞。像马未都一样凭借个人的明星效应赡养全部博物馆的凤毛麟角。马未都表现,观复博物馆一年支出在100多万元,靠门票收入远远不能支撑。除了门票、企业援助外,观复的重要收入起源是纪念品、书籍销售和企业包场运动。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认为,博物馆既然是公益事业,它就是全社会的事,不能把所有风险都系于收藏家身上,民营博物馆赢不了利,收藏家还愿意为它付出,这种境界已经是超出了对普通国民的请求。处所政府有任务对民营博物馆进行扶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