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南安阳西高穴东汉墓1号墓的发掘,曹操墓的真伪之争烽烟再起。6月12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作为1号墓持续发掘的日子,显然经过精心挑选,央视参加直播也很阐明问题。
1号墓能否出土核心物证被认为对鉴定曹操墓真伪至关重要,但成果除了一把铁剑外,并没有其他发明。倒是在2号墓新出土了玉珠、“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半截石牌等。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曹操的男性遗骸,脸部被砍去一半。同时还曝光了2号墓此前未颁布的一些出土文物,包含多件陶制生活用具和陪葬明器。
“外行”质疑落下风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消息发布会,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此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质疑也接踵而至。有质疑认为2号墓的考古不合学术规范,论证程序也有瑕疵,至少不透明。也有质疑从文史、文物鉴定等方面出发,认为断定该墓为曹操墓为时过早。而另一类质疑则更为尖锐,明言这是一出“考古搭台,经济唱戏”的闹剧,是行政权利干涉和学术造假的成果。
河南文物局官员和参与发掘的一些考古专家,针对质疑给出了回应。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张宏明说:“安阳的这座曹操高陵铁证如山,断定无疑。”该考古项目领队潘斌认为质疑者不具备专业资格,“不消除一些人借机炒作”。而参与发掘的社科院考古所退休研究员刘庆柱,在多个场合坚称这就是曹操墓。他认为,提出质疑的“业内人士”,没有一个是考古专业的,“群众的质疑是可以懂得的,但外行的专家毕竟也是专家,应当凭实物说话” 。
2010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认可曹操墓阶段性考古结论,并建议曹操高陵按程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目还入选了“2009年六大考古新发明”。曹操墓真伪双方交锋第一回合,在专业的盾牌之下,质疑方落了下风,但留下了悬念。
专家质疑之声响起
6月13日1号墓的发掘之后,形势产生逆转。富有戏剧性的是,再度响起的质疑声,重要来自考古文博界权威。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徐苹方,是国内公认的考古大家,他指呈现有出土文物作为曹操墓证据不足:从盗墓者手中获得的文物不能作为根据;有“常所用”字样的文物,通常是最高统治者馈赠给亲友下属的纪念品;再就是2号墓出土了陶猪圈,这种东西不可能呈现在曹操墓中。他说:“和我差不多岁数的老考古学家基础和我见解一样,不认为西高穴东汉墓是曹操墓。”徐苹方还重申了对该项目入选“2009年六大考古新发明”的异议:“我在评委会上就不批准。……历史上被盗掘严重的墓都是不能列入考古新发明的。”
随后,著名文博专家、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也提出了质疑。“没有铁证,只能说是‘疑似曹操墓’”,梁老对记者说,从目前公开的报道看,已经发明的250多件文物中,实际上并没有一件出土文物能够有力证明墓主为曹操。
而在此之前,参与该项目标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认为,是否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并说1号墓的发掘是确认墓主的要害。徐苹方就此认为,社科院考古所之所以一直未最终断定西高穴东汉墓为曹操墓,“他(所长)总要考虑社科院考古所的名声的!”
只有参与发掘的社科院考古所退休研究员刘庆柱,在直播过程中依然保持己见:“1号墓的发掘情况丝毫不影响曹操墓定性。”
有媒体因此质疑:既无文献,也无确实的重要实物证据出土,近乎空空如也的1号墓显然给最终判定曹操墓真伪带来了极大障碍。在社科院考古所至今都未下最终结论的情况下,刘庆柱与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为何敢打包票说,这是“曹操高陵”呢?
“曹操高陵”的“效益”
其实,联合考古现场内外业已曝光的诸多事实,这问题就不难释疑。也可明白在“专业”之外,质疑其属于利益驱动的“陵墓经济”,目标在于GDP和政绩,并非毫无根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