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二字看似简略,其实充满哲理与智慧,古人对此都有很多论述,像吃亏是福、小不忍则乱大谋等都是说“舍”与“得”的这种关系。《老子》也有这样一句:“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篡夺它,必先给与它,这就是先“舍”然后再“得”,不懂得这个道理者,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隐居起来,并转变姓名。“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没多长时间家产达到数十万。后又隐居在“陶”这个处所,自称“陶朱公”,他的小儿子也成长起来了。就在这时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并被软禁在楚国。范蠡明白,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但俗话“千金之子不逝世于市”,意思就是千金之子不应当逝世在刑场上,于是范蠡就让小儿子前去探视,并筹备了“黄金千镒”,这是非常大的数目。但范蠡的大儿子以家中长子为由,保持应当由他去办这件事,否则太没面子,并以逝世相要挟。范蠡无奈只好让大儿子去了,并写了一封信带给他的好朋友庄生,吩咐大儿子,到了楚国,就送千金到庄生处,全权由庄生处理,不可多问。大儿子就出发了,路上大儿子就私自藏匿了数百金。到了楚国,大儿子找到庄生家,送上书信和千金,庄生吩咐大儿子马上离开这里,不可逗留,等你弟弟出来不要多问原因;但大儿子并没听从庄生的嘱托,反而用私自藏匿的那些金子去贿赂楚国相干的高级官员。
《史记》记述:“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这位庄生虽然穷迫,但在楚国却是出名的“廉直”,全国高低都尊他为师,对范蠡送来的金子,基本就没留下的意思,只是作为信物,吩咐他的夫人,不要动这些钱,待事成之后就归还,但范蠡的大儿子并不明白。庄生在有机会的时候和楚王说,看天象某星座对楚国不利,做善事才可以解除,楚王对庄生非常信任,于是筹备大赦。而受到大儿子贿赂的那些官员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儿子,大儿子感到楚王大赦,弟弟确定会赦免的,千金白白送给庄生了,就到了庄生家说,楚王要大赦了,特来辞行,庄生惊奇大儿子没离开此地,也明白了他是来要那些金的,就让大儿子把那些金子带走了,大儿子感到非常高兴。
庄生感到被大儿子戏弄了,非常耻辱,就和楚王说,本来我们筹备做好事,但现在外面的舆论说是因为陶朱公有钱,贿赂了各级官员,这次大赦是为了他二儿子的,不是为了楚国做善事。楚王大怒,寡人虽然没德,但也不至于为了他儿子而大赦,遂下令先把二儿子处逝世,第二天大赦。这样大儿子只把弟弟的尸骨接了回来。其母和家人非常悲伤,但范蠡却笑着说,我知道大儿子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损害他的弟弟,这是因为大儿子是在穷困中跟着我长大的,知道生活艰巨,所以重视钱财,而小儿子是我富有时长大的,整天乘着坚固的车,骑着骏马去打猎,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所以不吝惜钱财,这就是为什么开端要小儿子去办这件事的道理,其实我早就预测到这件事的成果了。
看到《史记》的这段记录给我留下深入的印象,人们往往舍不得一点钱财,而送了生命,这种事历史上很多,西汉末年的王莽,历史上也有这样一段记录,当时起义军实力富强,攻占了很多要塞,京城震动。王莽任命了九位将军,号称“九虎”派兵镇压,但王莽舍不得钱,只赏给了九位将军少得可怜的一点钱;《资治通鉴》记录:“时省中黄金尚有六十余万斤,它财物称是,莽愈爱之,赐九虎士人四千钱。众重怨,无斗意。”这九虎在众人强烈怨恨下,跟本无斗志,很快就溃不成军,败下阵来,逃的逃,被杀的被杀,起义军很快就攻进了京城。王莽的失败当然不在这一点上,但如果在黄金尚有六十余万斤,财物多的是的情况下,多赏赐给将士一点,鼓舞一下士气,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打几个胜仗,哪怕能抵挡一阵,王莽的新朝也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王莽被杀连舌头都被恼怒的人们割下来吃了,王莽最后连个尸首都没留下,这在历代皇帝是绝无仅有的。 相关阅读